研究表明,冷數據為年均訪問量在3到5次、但又是重要的數據,且在所有保存的數據中占比80%到90%。有專家和學者建議,建設“中國大數據冷庫示范工程”,積極開展大數據光存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記者28日從國家信息中心獲悉,由其主辦的第三屆大容量光存儲技術研討會暨中國大數據光存儲產業聯盟發起大會,吸引了來自中科院光機所、中科院遙感所、清華大學、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機構的百余位專家參加。
中科院院士干福熹攜手國內外20多位院士聯合署名,帶頭倡議為迎接大數據的挑戰,開展安全、節能和長壽命信息存儲的技術研發和應用。
研究表明,冷數據的年均訪問量在3到5次,在所有保存的數據中占比80%到90%,主要集中于各級政府機關、智慧城市、能源、金融、科研、軍事、醫療、航空航天等重要行業和領域。根據預計,2020年需要存儲的數據量,會從2013年的0.5ZB增至35ZB(Zeta Byte是2的70次方,約100萬PB存儲空間)。
據介紹,目前的存儲系統多以熱數據為目標進行設計,一般采用高速磁盤及磁盤陣列作為存儲介質。磁介質能夠保持數據一直在線,提高數據響應速度,但同時也帶來能耗巨大、電磁敏感、存儲壽命短等諸多問題,難以適應大數據長期、安全穩定保存的要求。
與磁電存儲介質相比,光存儲介質具有低能耗、抵抗海嘯颶風等自然災害、抗電磁干擾、抗人為數據刪改的優點,特別適合作為冷數據的存儲介質。
會上,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顧敏分享了最新全息光盤技術的近況,稱未來單張光盤可望達到PB級容量(約100萬GB存儲空間)。國家信息中心下屬的中經云公司介紹了我國在大數據光存儲領域的技術積累和進展,以及我國大數據冷庫的規劃情況。安徽量子通訊的趙勇博士則從數據安全的角度闡述了量子通訊加密技術和光存儲技術可能的技術結合點和未來應用方向。
與會專家和學者認為,我國要想推動相關工作,中國應進行產學研聯合攻關研究,并進行工程化開發,集中解決關鍵設備、工藝、數據存儲中心管理系統和數據傳輸系統。同時,還應建設“中國大數據冷庫示范工程”,以推動現代數據中心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