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在天津舉辦的2018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發布了《“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2018》,于施洋代表報告編寫組在會上作了介紹。該報告的發布,能夠為國內外各界了解、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更為豐富的信息。
“自2016年開始,國家信息中心已經連續3年利用大數據技術反映‘一帶一路’的建設進展和成效。除此之外,大數據技術目前已經在很多領域有了具體應用案例。”于施洋在“國合黨建講堂”上表示。
黃勇表示,邀請于施洋作為第三期的主講嘉賓,正是為了深入思考如何通過學習把握大數據更好創新發展改革工作,如何實現大數據應用與國際合作中心政策研究和業務實踐的深度融合,如何利用大數據促進工作實現質量和效率的大幅躍升。
數據增長給政府管理帶來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大數據建設并明確指出,“大數據是工業社會的‘自由’資源,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大數據不僅是一場技術和產業革命,也將帶來國家治理的深刻變革。
在2個小時的講座中,于施洋圍繞“開拓思維”、“創新應用”和“凝聚價值”三方面詳細介紹,7年的大數據工作經歷,使得他對于目前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了然于心。
于施洋說,目前數據增長已經進入爆發期,美國和中國是增長極,且非結構化數據占比很大。“所謂非結構化數據,就是指數據和數據之間沒有內在邏輯關系的數據。比如,一張個人簡歷表中的數據,都是跟某個自然人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類似搜索引擎、社交媒體、視頻音頻、位置服務等各種應用上也會產生大量數據,然而這些數據之間是沒有任何聯系的,這樣的數據就是非結構化數據。”于施洋舉例說,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非結構化數據出現,而如何處理和應用好這些非結構化數據,成為非常重要的議題。
大數據的增長已經對政府的管理帶來了挑戰。“其首要表現就是,在宏觀經濟預測方面后知后覺。比如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有些方面并沒有成功預測,而有關方面通過阿里巴巴平臺上中小企業融資的數據提前預測到了。”于施洋表示,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掌握大數據技術,而類似國家信息中心這樣的智庫單位,就更需要轉變思維,運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思維開展工作。
于施洋在現場舉了一個用大數據技術核查地條鋼企業是否“死灰復燃”的例子。地條鋼,是指以廢鋼鐵為原料,經過感應爐、中頻爐等熔化,不能有效進行成分和質量控制生產的鋼及以其為原料軋制的鋼材。地條鋼企業往往設備簡陋、根本不采取任何環保措施,會對周邊環境造成惡劣污染。
為了有效監測被取締的地條鋼企業是否“死灰復燃”,于施洋團隊只依靠從國家發展改革委拿到的被取締企業名單、地址和被取締時間,就成功利用大數據技術做到了遠程監測。“我們抓取了被取締工廠地區每天的手機用戶數量、用電量、空氣指數、招聘信息等共10個指標,通過特定算法來最終標記每個工廠。最后我們給出的報告中,有部分工廠是‘死灰復燃’可能性在99%以上;部分工廠不確定;部分工廠基本沒有再開工。”于施洋表示,尤其是“手機用戶指標”非常好用,這就是運用互聯網思維工作,那些測算得到“死灰復燃率”在99%以上的企業,如果去現場檢查,一定不會白跑一趟。
智慧發改更要靠大數據技術助力
“大數據技術很復雜,因此掌握方法非常重要。”于施洋表示,經過7年的工作,他們團隊總結了十二字方法——動態本體、屬性關聯、時空展現。
“我們發現,監測新生企業存活率、就業情況、社保醫保情況等,都離不開企業法人和自然人這兩個本體。因此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正在建立兩個本體庫,在每一個庫里,都會盡可能搜集更多的企業法人和自然人信息,給他們的每項特征都分別打上標簽,方便后期抓取。”于施洋表示,其中企業法人的本體庫已經建成,自然人的本體庫是今年下半年的主要工作,有了這兩個本體庫,大數據技術未來將發揮更大作用。
“大數據不但是一項新技術,更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方法。期待發展改革部門的相關數據也能盡早打通,真正實現智慧發改。”在講座的最后,于施洋說道,大數據是一種新的人文精神,價值觀才是大數據分析的核心,要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大數據發展觀。
講座結束后,黃勇代表國際合作中心向于施洋表示感謝并說道:“大數據建設是新時代推動發展改革工作創新的重要支撐,也是國家發展改革委機關定位轉型的重要抓手。國際合作中心是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執行‘一帶一路’建設、國際產能合作等一系列國際合作機制的主要機構,要充分學習,切實擔負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全委中心工作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