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海量數據中包含著用戶的消費需求、習慣、偏好等諸多信息,如果數據采集和分析方法得當,一定程度上能夠揭示出隱藏在行為背后的內在規律。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崛起,數據深度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企業通過洞察和分析大數據,能夠對市場精準定位,推出更多解決消費者“痛點”的創新產品。
然而,在采集數據、使用數據的過程中,一些企業也出現了“數據迷信”的傾向,把大數據視為企業決策的“萬能鑰匙”,從產品設計、市場布局到用戶體驗,認為只要擁有了大數據,就能包打天下,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這種“數據迷信”的背后,是簡單地將數據等同于科學的思想在作祟。有一種聲音認為,只有通過數據描述和反映出來的事實,才是關于市場、社會最真實的事實。這不僅表現在學術研究領域,認為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更接近科學,也反映在現實經濟活動中,人們過于看重市盈率、回報率、滿意度等指標,往往會忽略或者回避那些看不見的、不能量化的因素。
多年前,為爭奪潛在市場,Facebook和微軟旗下的Live Space進行了網站界面改版。用戶調查顯示,改版之后,Facebook的用戶滿意度并不高,招致了不少反對的聲音;而Live Space既沒有太多用戶夸它,也沒有用戶罵它。如果從數據來看,顯然Live Space改版更為成功,因為沒有用戶表達不滿。但事實并非如此,對于前者,雖然有很多用戶表達不滿,但說明用戶在乎它;而對于后者,大多數用戶已經漠不關心了。如今,Facebook已成為全球最成功的互聯網公司之一,而Live Space早已退出市場。
這個例子說明,通過統計數據來認知現實世界,從來都不能盡善盡美。數據雖然提供了一種更直觀看世界的方式,但如果從數據中得出結論、做出決策的方法論基礎不科學、不堅實,那么由此得出的結論就是不可靠的。因而,盲目迷信大數據,結果很可能被大數據所“忽悠”。
這是因為,由于存在樣本誤差和統計偏差等種種“陷阱”,人們難免會將一些不科學、不真實的數據納入分析框架。同時,數據雖然是客觀的,但是對于數據的解釋權,卻掌握在設計者、分析者和使用者手中,因此難以完全避免人們由于立場、利益不同,造成數據解讀的偏差和成見。
更為重要的是,現實社會經濟生活的復雜程度,很難完全采用數據和公式來反映。對此,經濟學家早已提出,市場是無數人互動構成的“復雜現象”,人們幾乎永遠不可能充分了解或計算出能夠影響決定市場結果的所有情況,也不可能進行全面的測量和量化。
因此,無論在企業經營,還是社會治理領域,決策者都應具備一些“數據素養”——既要善用大數據帶來的洞察力,又不能一味迷信大數據,特別要警惕把大數據作為解決問題的“萬能鑰匙”的傾向。只有在尊重數據倫理、保證數據準確、承認數據局限的基礎上,才能做出恰當的公共政策或商業上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