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同意”,你的隱私已經泄漏
當你用手機的時候,或者是接受某種服務的時候,它都會讓你點擊允許或者同意,你會發現在這上面都會有一條信息,收集你的公開信息、收集你的頭像、收集你的好友等等這些,如果你拒絕,你就接受不了這種服務,這樣就違反了平等原則。如果這個服務沒有可替代性,而且是剛需的服務(無條件兌付),我們必須犧牲我們的個人信息。這樣在無形當中,我們在接受此的服務的時候,是在以我們的個人信息作為代價。
這種設計的程序,它就是違法的,為什么違法?沒有給客戶一個選擇權,我應該有選擇同意的權利,也有選擇拒絕的權利。還有一個是它違反了知情權,它應該告知我。即使我允許或同意,也應該事先要告知我,你所收集我的信息,要干什么?同時提供服務的主體,也沒有盡到告知的義務和風險提示。而對于收集信息的主體,目前我們國家現有的法律制度,實際上都有規定,所以它就是知法犯法。
你以為的精準推送,可能是精準“殺熟”
網絡社會在做營銷的時候,與傳統的營銷場所和場景是不同的,網絡營銷更隱蔽了,可以一對一。首先通過數據能分析出你個人的喜好、個人的需求以及需求的欲望,以及你的財力、對價格的敏感性,都分析得非常透徹。
第二個,技術達到之后,它可以精準推送,別人不知道我推送給你的價格,你不知道我推送給別人的價格,這種現象現實當中確實是有的。比如說我的學生,他經常回家坐飛機,有一天他的手機有問題了,他就用別的學生的手機去訂機票,遠遠比他用自己手機訂機票要便宜。
第一,它感覺你經常來回坐飛機,可能你用的是公款不在乎價格多少。第二,你經常回家都這么訂機票了,可能你有經濟實力。第三很可能說你必須要回的就是剛性需求,根據它的判斷就給你價格要高。
數據安全關乎你我的生命安全
無論是中國還是其它國家,在大數據的應用過程當中,確實出現了很多的惡性事件。比如說在我們國家,8·19徐玉玉電信詐騙案,由于個人信息的泄露,導致自己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另外國際上的事件,比如說Facebook事件,它用APP軟件下載的方式收集數據,然后在下載的過程當中,又收集了所服務對象好友的數據,所以從2.7萬多的數據發展到5000萬多數據。
當這些海量的數據在存儲過程當中,由于技術達不到標準,或者管理出現了漏洞,出現了數據的泄露或者數據的被盜取,那么社會的影響面會很大。這些數據當中,最主要是個人數據,個人數據里面很可能有一些敏感性數據。甚至一些敏感性數據里面,是個人隱私的數據。那么它做為海量數據里的一部分,一旦泄露的話,對個人的安全甚至生命的安全,都會受到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