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地方政府在探索互聯網+政務服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但是各地政府在互聯網服務能力方面仍然存在明顯的差異,其背后的原因或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均衡,或是由于地方政府沒有真正下力氣推進,或是缺乏推進的知識和能力,或是推進的認知、設計、體系建設不規范。一些地方還拆解服務功能,雖則看起來每一項都是一次性辦結,但實際上整個服務并未能達到一次性辦結。大數據技術能精準發現政府互聯網服務能力方面的漏洞。
記者在2018貴陽數博會上看到,電子科技大學智慧治理研究中心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他們推出的《中國地方政府互聯網服務能力發展報告》首次創新性地利用大數據技術對334個地級行政區的互聯網服務供給能力、響應能力和智慧能力開展監測與評價。
國內首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大數據公司北京國雙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分布式爬蟲技術、瀏覽器模擬技術等進行數據的深度采集,對收集的12.4億條數據進行精準化清洗,并根據評估指標的設計運用于分值轉化計算。先進的技術幫助此份報告打破了政府網站、政府信息公開等傳統政府互聯網服務的評價模式,將評價延伸到政府“多網、多微、多端”的全互聯網整體服務能力上,實現了評價數據的快速生成和檢查回溯,評測基本隨時可以進行。
可以看出,基于大數據技術支撐的評測真正實現了結果的客觀性,評測項目更為細化、準確,并極大地提升了評測的效率,節約了大量的人力。利用這樣的結果,地方政府可以清楚了解自身在互聯網能力建設方面的長項和短板并進行優化。報告所得出的中國地方政府互聯網整合和貫通能力有待提升、響應能力處于調整階段、智慧能力仍然處于調整階段、與商業化應用差距明顯等結論具有前瞻性和導向性。
除了地方政府互聯網服務能力,大數據技術完全可以在公共服務的其他方面,用于公共資源效率的提升,用于進行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幫助解決政府數據開放與創新發展的技術難題。
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切實提高政府的互聯網服務能力,構建起一個新型政務服務體系,才能真正把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變成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