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大數據產業目前不斷升溫,但各界對大數據的認識和理解恐怕還不全面。新華網、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等,昨天(15日)聯合主辦“2017中國大數據產業年會”。多位專家給大數據的發展糾偏,提出的觀點很新穎。
一說到大數據,人們往往會盯住“大”這個字,收集數據時貪大求全,認為越大越好。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高新民則認為,應該把大數據理解成一種信息資源,所有的信息資源在特定的范疇里,都是有很高的應用價值的。所以我們在講大數據的時候,應該向下兼容。也就是說,應該包括中小數據,包括結構化的數據。
應用大數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指出,工業生產這樣的專業化效率越高越好,但象征著世界復雜性的多樣化效率并不是這樣。
姜奇平打了一個比方:“拉小提琴四重奏的時候效率是什么?難道是越來越快,效率越高嗎?不對。多樣性效率是另外一種效率,是說當世界變得千變萬化、無窮復雜,當我們的不確定性迎面撲來的時候,我如何能高效貼近市場。大數據就是為了能使經濟和社會發展在提高專業化效率的同時,提高多樣化的效率。”
也有人認為,大數據是虛擬經濟,不實在。而姜奇平則表示,大數據有時候可以像實體經濟一樣實在,甚至比它更實在。
姜奇平說:“我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就是數字經濟能不能比實體經濟更實?這里的實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物質形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數據是虛的。但是實還有另外一個含義,就是供求平衡才是實,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數據在促進信息對稱化、透明化方面,本性上來說是非常實在的。”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用大數據來促進供需對接,這是強化宏觀調控的表現,是在重回計劃經濟。對此,工信部信息中心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于佳寧回應:“真正把大數據用起來,需求端有什么改進的意見,立馬能夠傳導到供給端去,這對整個供給側改革,包括供需不匹配,會有很大的緩解,而且也會引導、倒逼核心關鍵技術的突破。大數據確實給了我們一個改進宏觀調控的基礎,不是說我用大數據就變成了計劃經濟,不是這么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