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波的名片后面,印著兩張小小的“魚鱗圖”。“魚鱗圖”源于明代用以登記田畝的“魚鱗圖冊”,因圖冊上密集標注各家農戶的土地,形似魚鱗而得名。有別于明代登記田畝的操作手法,李劍波作為四川魚鱗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和團隊做的事情是以地理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服務現代農業,主要是為全國各省市縣農業、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搭建農村土地信息大數據庫。發展大數據,與成都新經濟發展大會提到的“數字經濟”不謀而合。如今,李劍波公司的業務已覆蓋全國,他預計用3年時間在成都建成面向全國的農業大數據應用中心,屆時將為全國搭建一個共享的農業資源平臺,為政府、企業、農業金融機構和保險機構提供服務。
半個月繪制全國首張現代“魚鱗圖”
關于創立公司的事情,李劍波說其實源于一個偶然。幾年前,李劍波的朋友找到他,希望他為都江堰市柳街鎮鶴鳴村做一套信息系統,用來對農村土地進行數字化管理。李劍波答應了,并帶著團隊開展工作。當時,他并未意識到自己所做的農村土地數字化管理系統開了全國的先河。
李劍波回憶,團隊半個月丈量了鶴鳴村2415.51畝土地,633家農戶的土地、房產信息被詳細錄入系統。至此,以古老的“以圖管地”思想+現代3S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繪制的全國首張現代“魚鱗圖”誕生,“該圖作為中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見證文物,目前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此后,李劍波注冊了公司,團隊也逐漸從十多人發展至400人,成為國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管理平臺供貨商之一,“國內僅有3家,我們是西部唯一一家。”目前,公司業務已覆蓋全國,主要是為全國各省市縣農業、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搭建農村土地信息大數據庫。在該數據庫里,可以查到土地邊界、土地權屬、土地面積、農民的個人身份信息等內容。此外,公司已經在新三板掛牌,去年銷售收入達1.16億元,簽約額達2.8億元。今年1月,公司入圍“中國戰略新興產業綜合指數”樣本股。
著手搭建一個共享農業資源平臺
在四川魚鱗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事務代表陶然眼里,成都發展新經濟、新農業是有優勢的。他說,成都不僅農業資源豐富,同時還是我國農業改革的先鋒城市。并且,眾多高校、科研院所云集成都,可謂人才輩出,“政府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環境,有相應的政策支持,我們對發展新經濟很有信心。”讓李劍波欣喜的是,最近召開的成都新經濟發展大會,提到了著力發展數字經濟,抓好數據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實施大數據應用示范工程,建設全市大數據共享開放平臺,支持大數據相關硬軟件產品發展,加快推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技術向各行業融合滲透,這讓他對公司的發展更有信心了。
李劍波透露,計劃用3年時間,在成都建成面向全國的農業大數據應用中心,為政府、企業、農業金融機構和保險機構搭建一個共享的農業資源平臺,“希望能整合政府、高校等相關資源,一起來做這個事情。”此外,一款針對智慧農業的新款APP正在研發中。用不了多久,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就可以通過大數據的方式,在線管理自己的農場或者養殖場,還能在線與金融機構交流,“我們希望通過自身努力,依靠成都,在全國打響品牌,讓公司成為成都的一張名片。”
/ 專家說 /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阮青松:
傳統優勢產業與新經濟融合
“成都發展新經濟前景一片大好。新經濟會調節經濟結構,推動體制改革。”在阮青松看來,成都的大數據、云計算、數字金融等新經濟發展在全國城市中位居前列。發展新經濟既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機遇。不僅如此,發展新經濟還是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他說,相較于其他城市,成都具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優勢,特別是在大數據、機器人等領域人才儲備充足。同時,成都大力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給予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扶持,鼓勵青年人才來蓉落戶,“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氣概使成都獲得人才的能力居中西部第一。
與此同時,成都具有成熟的產業與市場優勢。新經濟發展依靠具體的產業,而產業發展離不開市場。互聯網、高新科技、信息產業、生物材料等一直都是成都產業發展的重點。成都是國家信息技術產業基地、國家生物產業基地、高端裝備產業制造基地,還是中西部唯一的“中國軟件名城”。成都在航空發動機、“北斗衛星”終端、飛機制造以及軌道車輛等業務上也獨具優勢。此外,成都還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
阮青松建議,成都應當在發展新經濟的過程中,將自身傳統優勢產業與新經濟相互融合,在推動新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傳統產業革新。此外,成都還應當對生態環境給予足夠的關注,在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成都晚報記者 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