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區航拍圖。
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深圳成為突破千萬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嚴重倒掛的人口結構曾一度給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帶來沉重壓力。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黨和政府逐漸意識到信息化手段在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和改善人民福祉方面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深圳“織網工程”就為地方政府運用信息化手段推動社會治理創新提供了新的參考標本。
1
破除信息壁壘
找準服務對象
深圳是一個特大型城市,也是一個流動人口大市。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初,當地常住人口只有31萬,經過30多年發展,深圳人口突破千萬,其中非戶籍人口占比較大,“人口倒掛”現象極其嚴重。
長期以來,政府在制定政策、安排財政投入方面,僅以戶籍人口作為測算依據。占較大比重的非戶籍人口,由于不符合深圳市的入戶條件,無法享受全面的公共服務,難以產生真正的歸屬感。如何解決他們及其子女的教育、就業、社會保障和管理等問題,成為深圳面臨的一大難題。
要化解這一難題,需要以實有人口為依據進行公共服務遞送。人口、法人、房屋、城市部件是城市社會管理的基本要素,只有它們底數清、情況明、信息暢,才能實現有效的服務和管理。長期以來,由于各部門之間存在信息壁壘,沒有一個部門說得清楚準確的人口、法人數字,沒有一個部門能夠找齊服務和管理對象,從而導致政府部門很難做到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
“織網工程”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醞釀和設計出來的。
2
“一庫一隊伍兩網兩系統”
讓數據多跑腿
面對問題,深圳創造性提出“織網工程”,建立“一庫一隊伍兩網兩系統”,將各部門服務管理的信息資源編織到一個統一的數據庫,實現信息資源的動態管理、互聯互通和共建共享,提升服務效能和城市管理精細化程度。
建立公共信息資源庫。深圳全市范圍內只設一個信息資源庫,實現“市-區-辦事處-社區”四級縱向聯通;橫向上,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等36個市直部門悉數接入公共基礎資源庫,其中16個部門實現數據同步更新。
組建信息采集員隊伍。按照“街巷定界、規模適度、無縫覆蓋、動態調整”的原則,以平均1000套(間)房屋為標準,全市劃分為15000個基礎網格,相應配備15000名網格信息采集員,專門解決基層服務管理工作中信息空白、過濾、失真等問題,實現信息及時更新共享。
打造綜合信息采集系統。推行“1+N”采集,“1”即網格信息采集員實地采集,“N”即多種信息來源,按照“多表合一、統一平臺、動態采集、關聯對比、統一分發”的要求,將采集來的基礎信息進行核實比對,初步實現實有人口、法人、房屋(城市部件)、事件的動態采集。
推出社會管理工作網,開展矛盾糾紛和問題隱患的分流、處置、督辦、反饋和考核,初步實現各類事件網上處置。量身創建社區家園網,集行政性服務、公益性服務和市場化服務于一體,同時也成為社區居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和民意調查的載體,及時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和問題隱患。開發決策分析支持系統,通過人口、法人、樓房(城市部件)等公共信息分布情況與電子地圖定位關聯,實現數據挖掘、統計及分析功能,實現科學決策。
3
從試點到全范圍覆蓋
構建全市信息網絡
“織網工程”雛形形成于2010年前后,深圳市南山區招商街道探索并建成街道綜合信息化平臺。2012年7月,《深圳市社會建設“織網工程”綜合信息系統建設工作方案》發布,就全市范圍如何推進“織網工程”進行頂層設計。同年8月,龍崗區南灣街道被選定為“織網工程”改革試點街道。
2013年4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坪山開展“織網工程”綜合試點,為在全市范圍內推進工程探路。坪山整合基層隊伍,把全區劃分為450個網格,建立起一支統一的網格信息員采集隊伍。同時,將涉及基層管理的各類事項梳理、整合,細化為35大項381小項,將基層和群眾迫切需要的服務事項細化為8大項43小項,及時采集事件信息,并建立起采集事件信息的五級自動分類分撥辦理機制,極大提升工作的規范化、精細化。“織網工程”的坪山經驗得到全市推廣、影響全國。
2013年11月5日,深圳印發《關于全面推進社會建設“織網工程”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14年年末完成建設并試運行,促成信息資源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聯通共享;2015年,市、區、街道、社區四級“織網工程”綜合信息系統正式運行。
為迅速把平臺和架構搭建起來,“織網工程”在推動戰略方面形成了內部共識,即“先解決有和沒有的問題,再解決好和更好的問題”。工程前期主要關注“速度”,快馬加鞭建統一平臺,先讓信息“跑”起來,再去探索、開發和完善各種應用系統。
從2010年在招商街道試點到2013年全市范圍推廣,“織網工程”用了不到3年時間。正是基于科學合理的推進戰略,“織網工程”才創造出信息化建設和網格化管理的“深圳速度”。
4
引領創新
成社會治理新標本
深圳“織網工程”在破除“信息孤島”、創新社會管理、改善公共服務、重塑政府流程等方面的頂層設計和試點,受到國內各級政府部門的廣泛關注。
2013年11月13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審計署等七部委在深圳市召開“全國政務信息共享工作研討會暨信息惠民國家示范城市現場會”,對“織網工程”給予充分肯定。同年,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還聯合為深圳市頒發“政務信息共享國家示范市”獎牌,以“織網工程”為代表的社會治理創新舉措,讓深圳成為全國首個“政務信息共享國家示范市”,榮獲“信息惠民示范市”稱號。
目前,“織網工程”公共信息資源庫已聯通全市10個區(新區)和23家市直部門,導入公安、教育、衛生計生、勞動社保、民政、住建、統計等部門的業務數據達38億條。通過自動清洗比對,已關聯1000多萬人口,200多萬商事主體,79萬棟樓1000多萬間(套)房的信息。
通過“織網工程”信息資源庫,每位深圳人的來龍去脈都一清二楚,出生日期、父母信息、籍貫、何時調入深圳、現有工作地點、住所等信息在系統中均有據可查。好比一個最基礎的母數據,基于這個母數據,政府管理者和服務者可以挖掘出許多城市治理和社會管理的應用。
目前,“織網工程”大數據在社會服務管理、城市規劃、經濟布局、交通管理等領域的決策分析以及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等方面的應用逐步增多。教育、衛生、民政、住建等部門基于該數據庫,在積分入學、敬老優待證辦理、高齡老人津貼、居住證辦理、房屋租賃合同登記備案、健康進社區等方面進行了二次開發應用,并取得初步成效,真正做到了“讓數據多跑路、讓老百姓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