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硅谷的回國創業的創業者對Splunk并不陌生,2012年4月,Splunk登錄納斯達克市場,成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大數據公司。
Splunk成立于2003年,其核心產品主要是大數據處理,并提供圖表等形式的數據,供企業進行可視化分析。
Splunk主要分析的是機器數據,所謂機器數據包括,比較常用的:數據庫數據 安全設備數據 數據庫數據 虛擬機 郵件 電話 服務器數據 點擊流,以及看起來比較冷門的:全球定位系統 IVR 射頻識別等數據。
這些數據通常為非結構化數據,使用者多為專業IT人員,主要是為了找出網站、軟件等在運行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進行能夠輔助這些人員解決問題。
Splunk更像是一個數據搜索引擎。單純將Splunk作為一個可視化工具時,是可以和Tableau這樣的商業化軟件進行比較的,但Splunk實時機器數據分析能力是其他商業軟件無法比擬的。
此外,Splunk也不同于傳統的日志管理工具。傳統的日志工具對日志格式有一定要求,而Splunk幾乎可以處理所有格式的日志數據,不論是防火墻、交換機、路由器還是操作系統、應用程序……甚至說Splunk開啟了機器分析的時代也不為過。
Splunk針對不同企業的不同IT數據的分析需求,推出了大量定制的應用。Splunk公司北亞區總經理戴健慶告訴36氪,在Splunk App商店中,至今已有近1000個基于Splunk平臺的開發應用,小到對一個特定場景的應用,例如一個基于Google Maps的數據可視化展現,大到龐大的方案,例如對于企業整個Window系統架構運作的監控和預警。使用者只要花少量時間瀏覽一下,就能從中找到合適的應用,免費下載使用的。這些應用是一個開放系統,由全世界的Splunk用戶、合作伙伴開發、維護和使用,因此更新的速度很快,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中。例如安全設備的廠商,可以開發針對其硬件設備的監控、數據分析App,來幫助客戶更好地保證設備的運轉、最大化投資回報。
反觀國內市場的發展就要滯后一些,很多公司都是2014年之后才成立,不過借著國內雙創大潮,在資本的推動下也發展得十分迅猛。比如36氪之前報道的日志易,號稱Splunk模式中國的踐行者,曾在2015年獲得紅杉6000萬人民幣A輪融資 ,并且當時就希望16年可以盈利。此前報道過的互利科技也在2015年獲得過華興資本的投資。
當然,作為一家大數據公司收集各種數據只是第一步,只有將數據與場景結合才能真正的發揮數據的價值。
提到大數據應用第一反應就是利用數據幫助企業數字化轉型,其實在物聯網 金融 安全DevOps等領域都大有可為。也正是基于此,Splunk想借助自身大數據能力優勢進入安全領域—利用大數據技術來驅動企業安全。其實早在2015年36氪就曾報道過Splunk 1.9億美元收購實時網絡安全與威脅檢測的安全初創公司Caspida的消息。
如上圖所示,Splunk可以收集企業安全體系中各個環節所產生的數據,而后通過機器學習和大數據技術,為企業提供安全事故的調查和預測能力,威脅檢測能力,內部威脅感知和實時監控等功能。簡而言之,Splunk想成為安全體系中的大腦,來指揮調度各種安全設備。但安全產業的鏈條很長,各個安全廠商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那么想成為大腦一樣的安全指揮中樞,Splunk勢必要協調安全鏈條上的其他廠商,保持產品層面上良好的兼容性。
(圖為splunk動態適配響應伙伴)
36氪之前報道過的大數據安全公司瀚思也在做類似的事情,并且在去年6月完成了3000萬人民幣的A輪融資,并且已經服務了招商銀行 建設銀行 中國聯通 公安部等客戶。
無疑,Splunk在國外取得了成功,但外企進入中國水土不服的事情也屢見不鮮,就如上圖所示Splunk的響應伙伴中事清一色的外企,雖然Splunk在國內建立了研發部門,也在積極與國內廠商渠道商建立合作,但諸如日志易 瀚思也都在國內市場占有一定份額,能否迅速的融入國內IT生態圈,會是Splunk在國內IT市場順利發展的重要因素,不過在國家將網絡安全提到法律高度的時候,選擇從安全行業切入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許多硅谷的回國創業的創業者對Splunk并不陌生,2012年4月,Splunk登錄納斯達克市場,成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大數據公司。
Splunk成立于2003年,其核心產品主要是大數據處理,并提供圖表等形式的數據,供企業進行可視化分析。
Splunk主要分析的是機器數據,所謂機器數據包括,比較常用的:數據庫數據 安全設備數據 數據庫數據 虛擬機 郵件 電話 服務器數據 點擊流,以及看起來比較冷門的:全球定位系統 IVR 射頻識別等數據。
這些數據通常為非結構化數據,使用者多為專業IT人員,主要是為了找出網站、軟件等在運行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進行能夠輔助這些人員解決問題。
Splunk更像是一個數據搜索引擎。單純將Splunk作為一個可視化工具時,是可以和Tableau這樣的商業化軟件進行比較的,但Splunk實時機器數據分析能力是其他商業軟件無法比擬的。
此外,Splunk也不同于傳統的日志管理工具。傳統的日志工具對日志格式有一定要求,而Splunk幾乎可以處理所有格式的日志數據,不論是防火墻、交換機、路由器還是操作系統、應用程序……甚至說Splunk開啟了機器分析的時代也不為過。
Splunk針對不同企業的不同IT數據的分析需求,推出了大量定制的應用。Splunk公司北亞區總經理戴健慶告訴36氪,在Splunk App商店中,至今已有近1000個基于Splunk平臺的開發應用,小到對一個特定場景的應用,例如一個基于Google Maps的數據可視化展現,大到龐大的方案,例如對于企業整個Window系統架構運作的監控和預警。使用者只要花少量時間瀏覽一下,就能從中找到合適的應用,免費下載使用的。這些應用是一個開放系統,由全世界的Splunk用戶、合作伙伴開發、維護和使用,因此更新的速度很快,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中。例如安全設備的廠商,可以開發針對其硬件設備的監控、數據分析App,來幫助客戶更好地保證設備的運轉、最大化投資回報。
反觀國內市場的發展就要滯后一些,很多公司都是2014年之后才成立,不過借著國內雙創大潮,在資本的推動下也發展得十分迅猛。比如36氪之前報道的日志易,號稱Splunk模式中國的踐行者,曾在2015年獲得紅杉6000萬人民幣A輪融資,并且當時就希望16年可以盈利。此前報道過的互利科技也在2015年獲得過華興資本的投資。
當然,作為一家大數據公司收集各種數據只是第一步,只有將數據與場景結合才能真正的發揮數據的價值。
提到大數據應用第一反應就是利用數據幫助企業數字化轉型,其實在物聯網 金融 安全DevOps等領域都大有可為。也正是基于此,Splunk想借助自身大數據能力優勢進入安全領域—利用大數據技術來驅動企業安全。其實早在2015年36氪就曾報道過Splunk 1.9億美元收購實時網絡安全與威脅檢測的安全初創公司Caspida的消息。
如上圖所示,Splunk可以收集企業安全體系中各個環節所產生的數據,而后通過機器學習和大數據技術,為企業提供安全事故的調查和預測能力,威脅檢測能力,內部威脅感知和實時監控等功能。簡而言之,Splunk想成為安全體系中的大腦,來指揮調度各種安全設備。但安全產業的鏈條很長,各個安全廠商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那么想成為大腦一樣的安全指揮中樞,Splunk勢必要協調安全鏈條上的其他廠商,保持產品層面上良好的兼容性。
(圖為splunk動態適配響應伙伴)
36氪之前報道過的大數據安全公司瀚思也在做類似的事情,并且在去年6月完成了3000萬人民幣的A輪融資,并且已經服務了招商銀行 建設銀行 中國聯通 公安部等客戶。
無疑,Splunk在國外取得了成功,但外企進入中國水土不服的事情也屢見不鮮,就如上圖所示Splunk的響應伙伴中事清一色的外企,雖然Splunk在國內建立了研發部門,也在積極與國內廠商渠道商建立合作,但諸如日志易 瀚思也都在國內市場占有一定份額,能否迅速的融入國內IT生態圈,會是Splunk在國內IT市場順利發展的重要因素,不過在國家將網絡安全提到法律高度的時候,選擇從安全行業切入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