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fnxjk.com/statics/images/logo.png)
所有的科技創新都離不開計算。兩大國字頭超算中心落地廣東,很大程度緣于這一地區的科技產業基礎,以及相應產生的對超級計算的巨大需求。
大數據時代,在面對和處理越來越海量的數據時,一個最可靠的助手是“超級計算機”,這是計算機中功能最強、運算速度最快、存儲容量最大的一類,多用于國家高科技領域和尖端技術研究。超級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往往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自主創新能力的體現之一。
從上世紀70年代起,超級計算機就已經成為中國的戰略儲備資源,它所具備的高性能優勢,能為大數據應用提供強大的計算能力、海量的存儲空間支持。在大數據時代,超級計算中心(以下簡稱“超算中心”)也被視作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
目前,全國共有6家國家級的超算中心,分別位于天津、廣州、深圳、長沙、濟南和無錫,其中廣東省獨占兩家。
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高性能計算部工程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從這一布局來看,廣東已經占據了大數據時代的一大優勢。
深圳超算中心還將擴容
廣州和深圳兩個國家級超算中心,均為“十二五”期間落地的重點項目。
其中,廣州擁有“天河二號”業務主機,峰值計算速度、持續計算速度以及綜合技術水平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深圳則配備了國產“曙光6000”超級計算系統,是國內資源使用率最飽和、應用最廣泛的超算中心。
6月8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深圳超算中心看到,“曙光6000”超級計算系統所在的核心機房,是一個地面四層高的方形建筑。據了解,深圳超算中心總投資12.3億,是深圳建市以來由市政府投資的最大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從應用角度來看,從航天工程到天氣預測到基因測序,超級計算機的貢獻已滲透到方方面面。
深圳超算中心工作人員形象地闡釋,如果把超算中心比做自來水公司,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就是自來水儲量,互聯網、教育網等網絡則是供水管道,一條條接入不同房間(各機構),使用者按水表計費使用。
張博士介紹,目前中心做得最成熟的大數據應用主要集中在政務領域。比如與深圳衛計委醫學信息中心合作,對深圳全市的醫療資源分布進行了摸底與分析,給相關管理部門的需求開展數據挖掘工作;科技創新扶持與企業發展究竟有什么關系?中心也與深圳科創委合作開展了分析工作。
今年3月,深圳超算中心系統運行部工程師向媒體介紹,曙光6000超級計算機運轉起來,運算能力相當于20萬臺個人電腦能力的總和,其存儲能力相當于80個國家圖書館的藏書量。
即便如此,隨著綜合利用率的不斷提高,深圳超算中心的計算資源已經達到滿負荷運行的狀態。截至2016年,該中心高性能計算科研機構用戶達到1600個,云計算公共服務平臺覆蓋深圳全市1500萬人口,機構用戶超過2.4萬家。
深圳超算中心工程師向記者介紹,深圳超算中心的定位是“立足深圳、面向全國”,現在資源已經完全不夠用,只能拒絕一些客戶。
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需求,中心已經啟動擴容工作。今年的深圳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十大行動計劃”,在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其中一項便是超算中心擴容。
今年3月,深圳超算中心參與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E級高性能計算機原型系統研制”項目在北京啟動,這標志著我國E級高性能計算機項目進入系統研制階段。E級機是指每秒可進行百億億次計算的超級計算機,被全世界公認為“超級計算機界的下一頂皇冠”,是各國競相角逐的戰略制高點。
深圳超算中心的未來目標也正是升級至E級機。上述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當前的P級機到未來的E級機,計算速度將提升1000倍。
廣東大數據產業鏈加速形成
2016年4月,廣東發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計劃提出,建設高水平的大數據研究創新平臺。支持企業聯合高校及相關研究機構,建設一批大數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和應用中心,開展大數據關鍵技術、解決方案等研究。
廣東的目標是,用5年左右時間,打造全國數據應用先導區和大數據創業創新集聚區,搶占數據產業發展高地,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已有的超算中心將成為有力的助推力量。2016年年初,“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項目總指揮廖湘科院士發表了一篇題為《面向大數據應用挑戰的超級計算機設計》的論文,其中提出,大數據的處理通常包括數據密集型的計算模式,這對擅長計算密集型任務的傳統超級計算機提出了升級換代的要求。
“天河二號”已經采取了一系列優化措施,以更好地適應大數據時代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的評選榜單中,“天河二號”曾連續6次占據榜首。廣東省人大代表、中山大學校長助理王雪華在今年的廣東省“兩會”上介紹,中國商飛使用“天河二號”,用6天時間完成了原耗時2年的飛機全機氣動參數優化設計。
從全國的區域布局來看,兩大國字頭超算中心落地廣東,很大程度緣于這一地區的科技產業基礎,以及相應產生的對超級計算的巨大需求。有分析人士指出,所有的科技創新都離不開計算。
深圳超算中心工程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大數據產業發展的角度,廣東地區IT業發達,擁有華為、中興、騰訊等知名企業;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區的先進制造業較為發達,企業對新技術的使用積極性高,應用市場廣泛。可以說,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有優勢。
2015年的一份《廣東省大數據產業發展報告》指出,珠三角地區依托廣州、深圳等在電子信息產業的優勢,發揮廣州和深圳兩個國家級超算中心的集聚作用,在一批骨干企業的帶動下,逐漸形成大數據集聚發展的趨勢。
同年商務部發布的《廣東具備加快發展大數據產業的基礎和條件》也指出,廣東的大數據產業鏈正在加速形成。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近日提出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把工業、產業領域的大數據利用率和人均產出率進行對比研究發現,財富100強的企業,有效利用了大數據的企業人均產出提升了14.4%,對制造業的貢獻平均提升了20%。
經濟大省廣東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深圳超算中心人士以制造業為例指出,通過大數據的采集、存儲、分析,企業可以精確地知道次品是如何出現的,可以預知需要備多少貨,可以優化物流安排,從而優化整個制造流程。
上述人士表示:“就如同智能手機在短短幾年內迅速發展一樣,大數據的應用也會成為企業不可逃離的趨勢。隨著數據處理技術的提升,各個行業要比拼的是大數據應用的落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