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年增長25%的消費基因檢測:站在生命大數據風口,如何起飛和落地?

責任編輯:editor006

作者:動脈網

2017-05-03 15:50:45

摘自:36kr

從基因檢測企業(yè)方的角度,諾輝健康CEO朱葉青表示:“總的來看,體檢機構是比較理想的合作對象。美因基因肖哲表示:“除了了解用戶能不能看懂外,消費型基因企業(yè)還需要了解產品的檢測內容是不是消費者想要的。

  

本文來自動脈網

公元2026年,一位美國遺傳學家在渥太華會議上展示了一份學術報告。這份報告宣稱,只要做一種特定的基因測試,就能精確判斷哪些人擁有藝術家的天賦。

這幾乎是一顆投向科學界和文化界的炸彈。從此以后,所有文藝從業(yè)者都被迫接受基因“天賦檢測”——沒有文學基因?那沒有出版社會出你的書。沒有繪畫基因?那么你的畫作難登大雅之堂。沒有音樂基因?對不起,任何人都不會真正賞識你的作品。

年增長25%的消費基因檢測:站在生命大數據風口,如何起飛和落地?

圖片來源:Outer Places

上文其實是希臘小說《基因的秘密》中鋪設的一個場景。我們也許永遠不會迎來靠基因檢測來審視人才的這一天。但如今,在距小說設定的2026年不到十年的2017,市場上早已出現許許多多能夠“預知”體質、個性傾向,甚至號稱能夠預測天賦的消費基因產品。 

前段時間,動脈網(wechat:vcbeat)記者親自體驗了一把消費基因檢測——據稱,檢測結果相當準確,酒精咖啡不耐受、注意離易分散、易暈車等傾向都一一應驗,不得不嘆“科學算命”的奇妙。

但在驚嘆之余仔細想來,即使知道自己酒精不耐受,知道自己容易暈車,后續(xù)卻并沒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簡單說來,這份檢測是幫助記者更加了解了自己,但在后續(xù)健康管理中發(fā)揮的作用,卻是微乎其微。 

拋開種種爭議,消費基因可能是比臨床和科研基因檢測有更廣闊潛力、卻更“難搞”的市場:廣闊,是因為它有別于臨床科研基因這樣高度專業(yè)化、垂直化的市場,可被用在保健、營養(yǎng)、運動、美容等眾多領域,技術門檻也相對較低,最總要是用戶更廣;“難搞”,是因為消費基因要做到大量普及且有利可圖還為時尚早。連Illumina全球CEO Francis deSouza也發(fā)話了,“基因測序作為大眾消費產品的時代,遠未到來。” 

但科技的力量終會讓高高在上者走下神壇。80年代幾萬元的大哥大,三十多年后演變?yōu)榻裉烨г闹悄苁謾C;而2001年1億美元的基因測序,僅用了十幾年就演變?yōu)榻裉斓淖畹蛿蛋倜涝浯蟊娤M化的速度已經相當驚人。據Credence Research的數據,消費基因檢測市場在2016至2022年會達到25.1%的年復合增長率。 

未來,消費基因檢測將不可阻擋地進入更多普通人的生活,如何落地則是目前的難點。在此,動脈網(微信:vcbeat)對消費基因在大眾健康管理上的應用落地情況進行追蹤。

長期的痛點:單一且“無用”?

技術升級、消費升級,公眾的健康意識正從“有病治病”過渡到“提前干預”。這樣的背景下,以健康管理為目的的消費基因殺入健康管理市場。從分子層面的認知,無疑可以從最根本層面對人進行剖析和理解。 

但目前的消費型基因產品,大多的模式都停留在單一的檢測層面,停留在“付費-檢測-報告”階段。用戶拿到報告后,該如何使用,能如何使用,并沒有人提供這樣的服務。 

用戶難以獲得預期效果,這也就使得消費級基因目前似乎處于一個懸空且不可持續(xù)的狀態(tài)。 

水母基因CTO趙南告訴動脈網記者:“消費者不是科研人員,他們的需求,更多是健康風險的提前預測。歸根到底,消費者需要的是一個健康消費的升級。”消費者希望的是通過基因檢測提前預知自己的狀況,檢測僅僅是個開始。 

在更“嚴肅”的醫(yī)療應用中,基因檢測的核心是讓傳統(tǒng)醫(yī)療精細化。“消費基因檢測在健康消費中的作用也應該如此。”趙南表示。 

他向記者解釋,醫(yī)療分幾個階段——預防、診斷、治療以及康復。其中,診斷和治療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是在醫(yī)院完成的。將基因技術融入到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呈現的是精準的診斷和治療,比如NIPT技術、腫瘤靶向藥物。 

但預防和康復環(huán)節(jié),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缺少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醫(yī)療人員。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產品往往直接面對消費者,沒有了中間環(huán)節(jié)的過渡和調解,僅僅是一個檢測并不能實現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精準化。 

中間服務層的缺失,導致服務的缺失。一部分從業(yè)人員意識到這個問題后,開始尋找中間環(huán)節(jié)的合作,希望通過補齊產業(yè)鏈角色,從而實現服務鏈的完善。

產業(yè)鏈補全:4種落地模式解析

動脈網對消費基因檢測市場幾種主要的落地模式進行了梳理: 

1. 體檢 

體檢+基因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消費基因檢測的落地方式。體檢本身的問題在于,即使較早檢測到患病,也仍然只是“早知”而非“早防”。如果人們能通過檢測了解到先天的易感基因,就能提早結束對自身情況的無知,采取最恰當的健康管理方式。 

和睦家的戴巖博士曾提到中美體檢的不同:美國會首先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并且建議一些有某種疾病高危風險的人做基因檢測,依此來作為體檢的參考信息,以做到個性化體檢。現在,體檢中添加基因檢測項目的風潮也正在傳播至中國。 

從基因檢測企業(yè)方的角度,諾輝健康CEO朱葉青表示:“總的來看,體檢機構是比較理想的合作對象。” 

首先,與體檢機構合作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獲得比較優(yōu)質的用戶群:“體檢機構與消費基因面對的用戶群是一樣的,都是有健康管理意識的自然人群。”而這樣部分人,接受基因消費產品就要容易得多。另外,體檢機構還為其提供了一個可以面對面交流的環(huán)境。“風險篩查的產品,并不是說一個產品展示就能解決問題,往往還需要面對面的溝通。”朱葉青表示,“體檢機構的另一優(yōu)勢就是能提供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 

合作形式:

醫(yī)療體檢機構與基因檢測公司聯手,打造面向廣大人群的體檢+基因檢測產品,依托機構本身的大流量來擴大基因檢測的受眾,實現基因檢測市場教育、人群精準健康管理數據積累的雙重目標。另外,從體檢機構得到的消費者基因數據通常要求相對嚴謹、全面,研究價值相對更高。

案例分析

美年大健康×美因基因

自定義為中國最大的專業(yè)體檢和預防醫(yī)學入口的美年大健康,2016年入股了美因基因,建立起生態(tài)圈中以基因檢測實施疾病預防的一環(huán)。其于三月底發(fā)布的年報表明,企業(yè)在過去一年之間全面推廣了包含基因檢測的體檢業(yè)務。

美因基因背靠美年大健康龐大的體檢數據資源,從面向體檢消費者的基因檢測數據中提取信息。其做法是在用戶同意的前提下匹配其基因數據和個體表型,建立基因-表型數據庫,此類數據可作為人群基因健康研究的基礎,在后續(xù)科研及臨床上發(fā)揮作用。

2. 保險

除體檢以外,“基因+保險”模式也占據主流,這算是最有潛力的消費基因應用之一。保險的一大關鍵詞是風險控制,醫(yī)療健康保險公司迫切希望了解并參與管理用戶的健康,而基因檢測正好提供了一窺用戶健康狀況的窗口。險企和客戶雙方其實都希望化被動治療為主動健康管理,降低雙方負擔。在全面知曉了患病風險之后,結合險企提供的后續(xù)服務來共同防病于未然。 

首次在醫(yī)療保險中覆蓋基因測試是在2014年10月,美國保險機構Priorty Health和基因測序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之間開展的合作。目前在美國,基因合作保險的案例非常之多。據Medscape 2016年對206家保險公司的調查,大約三分之一的保險公司有至少一種附帶了基因檢測的險種。不過美國一些保險公司的基因歧視現象一直未能良好解決。

早在2008年就通過的《遺傳信息反歧視法案》(Genetic Information Nondiscrimination Act,GINA),要求醫(yī)療健康險不能憑基因檢測來拒保高危人群,但對人壽保險、長期照護險、殘障險并無規(guī)定,因此在這些險種上也出現過客戶因攜帶高危基因而被拒保的情況。 

對于中國市場,健康險是一個新興的產物,但隨著健康意識和生活水平提高,以疾病預防為核心的健康險正在為人們所接受。而對于許多人來說仍是新鮮事物的基因檢測,也給保險銷售帶來了一定的宣傳作用。不過基因數據的具體用法,以及為避免“基因歧視”而出臺相關規(guī)定等,都有待進一步的完善。 

合作形式:

國內保險與基因企業(yè)目前的合作方式多為“買保險,送檢測”,檢測的結果與臨床結果是否一致是保險公司賠付的判斷標準。朱葉青表示:“新的技術出來后,消費者對技術的靈敏度和可靠性肯定會有一定的質疑,而保險這個角色恰好能給技術提供背書。”

案例分析

眾安×華大:知因保

眾安保險與華大基因合作的知因保系列首款產品就是針對乳腺癌,在網上購買保險之后收到取樣盒,進行口腔粘膜取樣之后寄回,后續(xù)可在眾安保險或華大基因官網查詢到包含檢測結果、飲食建議、生活習慣建議在內的報告書,并根據結果接受相應的體檢服務。

光大銀行、光大永明人壽×博奧頤和:光因保健康管家

此項合作中,博奧頤和將對中國人保醫(yī)療保險、人壽保險、少兒保險以及養(yǎng)老保險四大類型險種的投保人進行基因檢測,內容達100余項。中國人保將以基因檢測結果為依據,對投保人進行更精準的量化評估,實現投保方案的“個體化定制”。

未來,消費基因檢測與保險合作的落足點可能是:一,通過基因檢測結果的解讀來指導醫(yī)療健康保險公司對用戶進行長期的健康管理,從長減少保險的重病賠付;二,按基因檢測結果來劃分用戶風險,作為用戶風險評估的一部分,據此制定不同的保費方案,但保險公司是否能以客戶的基因數據作為保險背景調查的參考材料,仍有爭議。 

3.醫(yī)美,運動健康、營養(yǎng),甚至消費基因生態(tài)圈

盡管不如前兩種模式普遍,“基因+醫(yī)美”、“基因+運動”、“基因+營養(yǎng)”模式也悄然出現。據稱,一些基因變異型能顯示炎癥反應和DNA修復、復制的速率,幫助決策“定制顏值”;一些變異型能告訴我們此個體對食物的代謝情況,是否容易因攝入燒焦食物而患癌、是否會患上乳糖不耐癥等,所以能幫你量身定制營養(yǎng)計劃;一些變異型可以顯示爆發(fā)力、耐力、代謝等,據此可以讓人們以健康的方式達到理想體重。

此外,還有一些企業(yè)開始計劃打造消費基因的生態(tài)圈,把各種基因檢測的需求集成到一個大平臺上,將基因庫中的部分內容向消費者和相關廠商開放。

案例分析

Habbit公司:基因營養(yǎng)定制

美國知名食品商金寶湯以3200萬美元投資此基因營養(yǎng)定制企業(yè),引起了大量關注。Habbit公司設計了一種包含糖、脂肪及碳水合物的“特殊飲料”,要求用戶在喝飲料前后分別采集一份血樣。之后公司對血樣進行分析測序,并結合年齡、體重、身高、活躍程度等,選出最適合該用戶的食物。

Helix APP:基因APP生態(tài)圈

基因測序巨頭Illumina的子公司。通過各種類型的消費基因檢測(如運動基因、某些食物不耐受基因的檢測)來獲取人們的外顯子測序結果,然后形成自己的基因庫存,有兩種后續(xù)的變現方式——一是為各類消費者品牌、制藥商等提供人群大數據信息;二是形成一個“基因應用程序商店”,提供更多種類的消費基因項目,消費者下次再來做其他類型的檢測時可直接調取上次的結果,逐漸增加盈利。以此方式,能夠把這個封閉的基因生態(tài)圈逐漸擴大,并不斷引入下游的基因應用制造商。

4.娛樂化基因檢測 

這類基因檢測,如前段時間處于風口浪尖的天賦基因檢測等,是最廣受質疑的消費基因種類。國外的模式更為豐富:基因+喜好,基因+婚戀匹配,基因+紅酒定制等。看起來,這些業(yè)務五花八門腦洞大開,但是否符合中國市場的國情,還有待考量。

當前問題

以上幾種模式,大部分都是利用基因檢測的屬性,從而提高本身服務的精準化。但又不難發(fā)現,很多情況下營銷大于效用,消費基因檢測落地的價值還有待進一步的挖掘。 

保險方面,基因檢測產品目前很多時候是作為一種新穎而引人注目的營銷方法。實際操作上,基因與業(yè)務顯得較為割裂,很多囊括了基因檢測的保險業(yè)務并沒有利用起檢測的結果來實施風險控制。 

基因檢測與保險深入合作難,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基因與險企的合作大多都是在市場層面,即保險經紀人,他們不一定具有生物背景,只是把基因檢測技術作為保險銷售的增值服務,以此增加客戶的粘性。  

基因檢測與保險結合的點可能是降低保險的賠付率。23魔方CEO周坤告訴動脈網記者:“對于健康險來說,降低賠付率的本質就是要降低被保險人患病的概率。這個時候,就需要真正的健康管理介入。”  

隨著基因數據的積累和基因數據解讀技術的成熟,未來的基因檢測很有可能幫助保險賠付產生革命性的優(yōu)化。這樣的沖擊也許不亞于今天電商對商業(yè)的沖擊,對投保人和保險公司來說都將是雙贏。不過話說回來,用基因來指導醫(yī)療健康風險管理還需要非常大量的數據積累。“目前來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周坤表示。 

年增長25%的消費基因檢測:站在生命大數據風口,如何起飛和落地?

圖片來源:Motherboard 

“基因+體檢”模式中,體檢機構往往會更青睞可持續(xù)篩查性檢測。這一類檢測的頻率與體檢頻率相當,即使前期需要投入一定的用戶教育成本,對體檢機構來講,可持續(xù)性比較長,長期來講是可觀的。 

而像是遺傳層面的易感基因檢測,這一類檢測通常只需要測一次。當體檢機構投入用戶教育成本后,換來的卻是個“一錘子買賣”。因此,大多數機構在產品類型的選擇上都會有自己的考量。  

在運動和醫(yī)美領域中,基因檢測顯得相當小眾。此領域尚未形成行業(yè)規(guī)范,故出現了一些打著基因技術牌子的渾水摸魚者。同樣,這里也存在和合作保險相似的問題:中間服務層缺乏生物背景。這也就使得基因檢測的營銷成分更重。 

另外,更大的問題是相關行業(yè)的服務人員自身也不一定認同者基因檢測能產生多大的效果。比如在運動方案定制中,健身教練很可能更加依賴自己的經驗判斷,而不是檢測結果。對于這一領域的用戶人群來說,大多數有醫(yī)美、健身需求的,有沒有基因檢測他們都會去做。

問題背后:低成熟度的市場、行業(yè)

最早期,基因檢測技術的用戶是科研和醫(yī)療機構,服務內容也僅是檢測。 

測序行業(yè)得到飛速發(fā)展,NIPT這樣的臨床檢測展現出的應用價值引發(fā)了消費者對這項技術的好奇心。隨之,更多基于基因檢測的消費產品出現,但早期的認知也被帶到了消費市場中。 

然而這個市場直接面對的群體是消費者,是并不具備專業(yè)背景的人群。沒有了具有專業(yè)背景的中間服務環(huán)節(jié),這樣的消費級基因產品很難像無創(chuàng)產檢一樣發(fā)揮作用。僅僅是把技術包裝成產品,包裝得更加簡單易懂,并不一定就能解決問題。 

以上幾種模式中,無論是基因檢測方還是健康管理方,雙方的合作經驗都基本為零。國外五花八門的模式表明他們其實也都在探索階段,并沒有成熟的模式供國內參考。總的來說,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健康產業(yè)的從業(yè)者,都還缺乏對基因檢測技術的科學認知。”博奧頤和總裁孫義民告訴記者。在這個過程中,除了用戶教育外,健康產業(yè)的從業(yè)這對基因檢測的認知有待提高。 

沒有成熟的模式,也沒有成熟的用戶,甚至連合作機構的認知度也有待提高。就目前而言,消費基因與健康管理市場還十分青澀,這大概也是幾種模式都不盡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另外,除了市場成熟度之外,行業(yè)的成熟度也有待提高。 

一是技術上,此前這項技術的應用更多是在科研和臨床上,其技術大多也都是從科研上演變過來的,就消費市場而言,數據量還遠遠不夠。 

二是市場管理上,新的技術誕生后,市場的監(jiān)管往往存在滯后性。 

總體來看,整體市場還處于早期階段,與健康管理行業(yè)的合作都還在淺層面,也暴露出來了許多不足與缺陷。 

“但這也是一個正常現象。”趙南表示:“任何一項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都要有一個過程。”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誕生時,誰又能想到人類可以進入PC時代呢?

消費基因落地要素

1. 用戶教育

“對于消費型基因檢測,市場上有兩種聲音:要么認為它無所不能;要么認為它一無是處。”周坤表示:“這兩種聲音都是非常偏薄的。”

孫義民說,基因檢測要進入消費市場,首先要讓用戶和中間服務環(huán)節(jié)對這項技術有一個理性的認知。企業(yè)不能過度渲染基因檢測本身作用,不能提前去消費這個技術。用戶的期望值過高往往會導致對最終結果的失望,更嚴重的是如果一旦出現突發(fā)性事件,這對行業(yè)來講可能將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 

2. 自我認知

除了讓用戶有明確認知外,企業(yè)也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消費型基因檢測能做什么?消費者拿到檢測結果之后又能有什么應用場景? 

企業(yè)是通過讓消費者更加了解自己從而自發(fā)的進行管理,還是通過連接中間環(huán)節(jié)打造產業(yè)閉環(huán)? 

3. 市場認知

此前與聯想之星陸剛的交流中,他曾提到基因檢測一定要與服務相結合。既是與服務結合,那么了解用戶需求,從而滿足用戶需求就很重要。 

美因基因肖哲表示:“除了了解用戶能不能看懂外,消費型基因企業(yè)還需要了解產品的檢測內容是不是消費者想要的。”

中國人群適合做什么篩查,什么位點?在檢測位點和解讀方式上應該考慮中國人群的特點和消費需求。 

4. 數據積累

單個的基因組學數據意義可能不大,但從宏觀上來看,當形成一定規(guī)模后,這些數據一定能夠發(fā)揮巨大價值。

當今國內還沒有像美國Ancestry或者23andme那樣有上百萬的大panel的人群基因數據庫,雖然有少部分公司有臨床上某個疾病相關幾個位點的基因的百萬樣本數據庫,但在整個未來基因數據庫的意義上還遠遠達不到大家的期望。

朱葉青表示:“個人來講意義不大,但從衛(wèi)生經濟學角度,國家角度來看是有意義的。”比如以個人發(fā)病率為例,從衛(wèi)生經濟學角度來看,就可以幫助國家的社保、醫(yī)保定制提供參考,從而節(jié)約大量成本。

目前很多消費基因企業(yè)都是在花錢進行用戶數據的積累,目的就是“圈地”基因庫存,尋找更廣闊的變現機會。這和互聯網行業(yè)長期追逐的“流量紅利風口”有類似之處:用戶對高質量產品的追隨,本身就為后續(xù)的增值服務提供了大量的可能,新需求自然而然涌來,可以說是前期“苦鉆”、后期“躺賺”;而消費基因檢測以更豐富、新穎的產品、越來越低廉的價格來吸引人群,形成基因大數據入口,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希望為后續(xù)可能的“躺賺”奠定基礎。

周坤認為:“基因檢測數據會以非常快的速度普及,大家都知道未來這將是一個金礦。”但這座金礦在哪里,現在誰也沒有辦法定論。如同當年誰也不知道騰訊QQ的用戶資源會從游戲中變現。 

5.市場監(jiān)管

另外,隨著行業(yè)的發(fā)展,相應的規(guī)范也應該慢慢建立起來,報告形式、實驗室管理、質量監(jiān)管都應該形成標準。

同時,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大家都處于一個探索的階段。這是一個新的行業(yè),亟待更多監(jiān)管和規(guī)范的逐漸落成。

特別鳴謝:博奧頤和總裁孫義民、美因基因肖哲、諾輝健康CEO朱葉青、水母基因CTO趙南、23魔方CEO周坤(按字母順序排列),感謝以上幾位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文來自動脈網

公元2026年,一位美國遺傳學家在渥太華會議上展示了一份學術報告。這份報告宣稱,只要做一種特定的基因測試,就能精確判斷哪些人擁有藝術家的天賦。

這幾乎是一顆投向科學界和文化界的炸彈。從此以后,所有文藝從業(yè)者都被迫接受基因“天賦檢測”——沒有文學基因?那沒有出版社會出你的書。沒有繪畫基因?那么你的畫作難登大雅之堂。沒有音樂基因?對不起,任何人都不會真正賞識你的作品。

圖片來源:Outer Places

上文其實是希臘小說《基因的秘密》中鋪設的一個場景。我們也許永遠不會迎來靠基因檢測來審視人才的這一天。但如今,在距小說設定的2026年不到十年的2017,市場上早已出現許許多多能夠“預知”體質、個性傾向,甚至號稱能夠預測天賦的消費基因產品。

前段時間,動脈網(wechat:vcbeat)記者親自體驗了一把消費基因檢測——據稱,檢測結果相當準確,酒精咖啡不耐受、注意離易分散、易暈車等傾向都一一應驗,不得不嘆“科學算命”的奇妙。

但在驚嘆之余仔細想來,即使知道自己酒精不耐受,知道自己容易暈車,后續(xù)卻并沒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簡單說來,這份檢測是幫助記者更加了解了自己,但在后續(xù)健康管理中發(fā)揮的作用,卻是微乎其微。

拋開種種爭議,消費基因可能是比臨床和科研基因檢測有更廣闊潛力、卻更“難搞”的市場:廣闊,是因為它有別于臨床科研基因這樣高度專業(yè)化、垂直化的市場,可被用在保健、營養(yǎng)、運動、美容等眾多領域,技術門檻也相對較低,最總要是用戶更廣;“難搞”,是因為消費基因要做到大量普及且有利可圖還為時尚早。連Illumina全球CEO Francis deSouza也發(fā)話了,“基因測序作為大眾消費產品的時代,遠未到來。”

但科技的力量終會讓高高在上者走下神壇。80年代幾萬元的大哥大,三十多年后演變?yōu)榻裉烨г闹悄苁謾C;而2001年1億美元的基因測序,僅用了十幾年就演變?yōu)榻裉斓淖畹蛿蛋倜涝浯蟊娤M化的速度已經相當驚人。據Credence Research的數據,消費基因檢測市場在2016至2022年會達到25.1%的年復合增長率。

未來,消費基因檢測將不可阻擋地進入更多普通人的生活,如何落地則是目前的難點。在此,動脈網(微信:vcbeat)對消費基因在大眾健康管理上的應用落地情況進行追蹤。

長期的痛點:單一且“無用”?

技術升級、消費升級,公眾的健康意識正從“有病治病”過渡到“提前干預”。這樣的背景下,以健康管理為目的的消費基因殺入健康管理市場。從分子層面的認知,無疑可以從最根本層面對人進行剖析和理解。

但目前的消費型基因產品,大多的模式都停留在單一的檢測層面,停留在“付費-檢測-報告”階段。用戶拿到報告后,該如何使用,能如何使用,并沒有人提供這樣的服務。

用戶難以獲得預期效果,這也就使得消費級基因目前似乎處于一個懸空且不可持續(xù)的狀態(tài)。

水母基因CTO趙南告訴動脈網記者:“消費者不是科研人員,他們的需求,更多是健康風險的提前預測。歸根到底,消費者需要的是一個健康消費的升級。”消費者希望的是通過基因檢測提前預知自己的狀況,檢測僅僅是個開始。

在更“嚴肅”的醫(yī)療應用中,基因檢測的核心是讓傳統(tǒng)醫(yī)療精細化。“消費基因檢測在健康消費中的作用也應該如此。”趙南表示。

他向記者解釋,醫(yī)療分幾個階段——預防、診斷、治療以及康復。其中,診斷和治療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是在醫(yī)院完成的。將基因技術融入到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呈現的是精準的診斷和治療,比如NIPT技術、腫瘤靶向藥物。

但預防和康復環(huán)節(jié),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缺少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醫(yī)療人員。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產品往往直接面對消費者,沒有了中間環(huán)節(jié)的過渡和調解,僅僅是一個檢測并不能實現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精準化。

中間服務層的缺失,導致服務的缺失。一部分從業(yè)人員意識到這個問題后,開始尋找中間環(huán)節(jié)的合作,希望通過補齊產業(yè)鏈角色,從而實現服務鏈的完善。

產業(yè)鏈補全:4種落地模式解析

動脈網對消費基因檢測市場幾種主要的落地模式進行了梳理:

1. 體檢

體檢+基因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消費基因檢測的落地方式。體檢本身的問題在于,即使較早檢測到患病,也仍然只是“早知”而非“早防”。如果人們能通過檢測了解到先天的易感基因,就能提早結束對自身情況的無知,采取最恰當的健康管理方式。

和睦家的戴巖博士曾提到中美體檢的不同:美國會首先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并且建議一些有某種疾病高危風險的人做基因檢測,依此來作為體檢的參考信息,以做到個性化體檢。現在,體檢中添加基因檢測項目的風潮也正在傳播至中國。

從基因檢測企業(yè)方的角度,諾輝健康CEO朱葉青表示:“總的來看,體檢機構是比較理想的合作對象。”

首先,與體檢機構合作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獲得比較優(yōu)質的用戶群:“體檢機構與消費基因面對的用戶群是一樣的,都是有健康管理意識的自然人群。”而這樣部分人,接受基因消費產品就要容易得多。另外,體檢機構還為其提供了一個可以面對面交流的環(huán)境。“風險篩查的產品,并不是說一個產品展示就能解決問題,往往還需要面對面的溝通。”朱葉青表示,“體檢機構的另一優(yōu)勢就是能提供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

合作形式:

醫(yī)療體檢機構與基因檢測公司聯手,打造面向廣大人群的體檢+基因檢測產品,依托機構本身的大流量來擴大基因檢測的受眾,實現基因檢測市場教育、人群精準健康管理數據積累的雙重目標。另外,從體檢機構得到的消費者基因數據通常要求相對嚴謹、全面,研究價值相對更高。

案例分析

美年大健康×美因基因

自定義為中國最大的專業(yè)體檢和預防醫(yī)學入口的美年大健康,2016年入股了美因基因,建立起生態(tài)圈中以基因檢測實施疾病預防的一環(huán)。其于三月底發(fā)布的年報表明,企業(yè)在過去一年之間全面推廣了包含基因檢測的體檢業(yè)務。

美因基因背靠美年大健康龐大的體檢數據資源,從面向體檢消費者的基因檢測數據中提取信息。其做法是在用戶同意的前提下匹配其基因數據和個體表型,建立基因-表型數據庫,此類數據可作為人群基因健康研究的基礎,在后續(xù)科研及臨床上發(fā)揮作用。

2. 保險

除體檢以外,“基因+保險”模式也占據主流,這算是最有潛力的消費基因應用之一。保險的一大關鍵詞是風險控制,醫(yī)療健康保險公司迫切希望了解并參與管理用戶的健康,而基因檢測正好提供了一窺用戶健康狀況的窗口。險企和客戶雙方其實都希望化被動治療為主動健康管理,降低雙方負擔。在全面知曉了患病風險之后,結合險企提供的后續(xù)服務來共同防病于未然。

首次在醫(yī)療保險中覆蓋基因測試是在2014年10月,美國保險機構Priorty Health和基因測序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之間開展的合作。目前在美國,基因合作保險的案例非常之多。據Medscape 2016年對206家保險公司的調查,大約三分之一的保險公司有至少一種附帶了基因檢測的險種。不過美國一些保險公司的基因歧視現象一直未能良好解決。

早在2008年就通過的《遺傳信息反歧視法案》(Genetic Information Nondiscrimination Act,GINA),要求醫(yī)療健康險不能憑基因檢測來拒保高危人群,但對人壽保險、長期照護險、殘障險并無規(guī)定,因此在這些險種上也出現過客戶因攜帶高危基因而被拒保的情況。

對于中國市場,健康險是一個新興的產物,但隨著健康意識和生活水平提高,以疾病預防為核心的健康險正在為人們所接受。而對于許多人來說仍是新鮮事物的基因檢測,也給保險銷售帶來了一定的宣傳作用。不過基因數據的具體用法,以及為避免“基因歧視”而出臺相關規(guī)定等,都有待進一步的完善。

合作形式:

國內保險與基因企業(yè)目前的合作方式多為“買保險,送檢測”,檢測的結果與臨床結果是否一致是保險公司賠付的判斷標準。朱葉青表示:“新的技術出來后,消費者對技術的靈敏度和可靠性肯定會有一定的質疑,而保險這個角色恰好能給技術提供背書。”

案例分析

眾安×華大:知因保

眾安保險與華大基因合作的知因保系列首款產品就是針對乳腺癌,在網上購買保險之后收到取樣盒,進行口腔粘膜取樣之后寄回,后續(xù)可在眾安保險或華大基因官網查詢到包含檢測結果、飲食建議、生活習慣建議在內的報告書,并根據結果接受相應的體檢服務。

光大銀行、光大永明人壽×博奧頤和:光因保健康管家

此項合作中,博奧頤和將對中國人保醫(yī)療保險、人壽保險、少兒保險以及養(yǎng)老保險四大類型險種的投保人進行基因檢測,內容達100余項。中國人保將以基因檢測結果為依據,對投保人進行更精準的量化評估,實現投保方案的“個體化定制”。

未來,消費基因檢測與保險合作的落足點可能是:一,通過基因檢測結果的解讀來指導醫(yī)療健康保險公司對用戶進行長期的健康管理,從長減少保險的重病賠付;二,按基因檢測結果來劃分用戶風險,作為用戶風險評估的一部分,據此制定不同的保費方案,但保險公司是否能以客戶的基因數據作為保險背景調查的參考材料,仍有爭議。

3.醫(yī)美,運動健康、營養(yǎng),甚至消費基因生態(tài)圈

盡管不如前兩種模式普遍,“基因+醫(yī)美”、“基因+運動”、“基因+營養(yǎng)”模式也悄然出現。據稱,一些基因變異型能顯示炎癥反應和DNA修復、復制的速率,幫助決策“定制顏值”;一些變異型能告訴我們此個體對食物的代謝情況,是否容易因攝入燒焦食物而患癌、是否會患上乳糖不耐癥等,所以能幫你量身定制營養(yǎng)計劃;一些變異型可以顯示爆發(fā)力、耐力、代謝等,據此可以讓人們以健康的方式達到理想體重。

此外,還有一些企業(yè)開始計劃打造消費基因的生態(tài)圈,把各種基因檢測的需求集成到一個大平臺上,將基因庫中的部分內容向消費者和相關廠商開放。

案例分析

Habbit公司:基因營養(yǎng)定制

美國知名食品商金寶湯以3200萬美元投資此基因營養(yǎng)定制企業(yè),引起了大量關注。Habbit公司設計了一種包含糖、脂肪及碳水合物的“特殊飲料”,要求用戶在喝飲料前后分別采集一份血樣。之后公司對血樣進行分析測序,并結合年齡、體重、身高、活躍程度等,選出最適合該用戶的食物。

Helix APP:基因APP生態(tài)圈

基因測序巨頭Illumina的子公司。通過各種類型的消費基因檢測(如運動基因、某些食物不耐受基因的檢測)來獲取人們的外顯子測序結果,然后形成自己的基因庫存,有兩種后續(xù)的變現方式——一是為各類消費者品牌、制藥商等提供人群大數據信息;二是形成一個“基因應用程序商店”,提供更多種類的消費基因項目,消費者下次再來做其他類型的檢測時可直接調取上次的結果,逐漸增加盈利。以此方式,能夠把這個封閉的基因生態(tài)圈逐漸擴大,并不斷引入下游的基因應用制造商。

4.娛樂化基因檢測

這類基因檢測,如前段時間處于風口浪尖的天賦基因檢測等,是最廣受質疑的消費基因種類。國外的模式更為豐富:基因+喜好,基因+婚戀匹配,基因+紅酒定制等。看起來,這些業(yè)務五花八門腦洞大開,但是否符合中國市場的國情,還有待考量。

當前問題

以上幾種模式,大部分都是利用基因檢測的屬性,從而提高本身服務的精準化。但又不難發(fā)現,很多情況下營銷大于效用,消費基因檢測落地的價值還有待進一步的挖掘。

保險方面,基因檢測產品目前很多時候是作為一種新穎而引人注目的營銷方法。實際操作上,基因與業(yè)務顯得較為割裂,很多囊括了基因檢測的保險業(yè)務并沒有利用起檢測的結果來實施風險控制。

基因檢測與保險深入合作難,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基因與險企的合作大多都是在市場層面,即保險經紀人,他們不一定具有生物背景,只是把基因檢測技術作為保險銷售的增值服務,以此增加客戶的粘性。

基因檢測與保險結合的點可能是降低保險的賠付率。23魔方CEO周坤告訴動脈網記者:“對于健康險來說,降低賠付率的本質就是要降低被保險人患病的概率。這個時候,就需要真正的健康管理介入。”

隨著基因數據的積累和基因數據解讀技術的成熟,未來的基因檢測很有可能幫助保險賠付產生革命性的優(yōu)化。這樣的沖擊也許不亞于今天電商對商業(yè)的沖擊,對投保人和保險公司來說都將是雙贏。不過話說回來,用基因來指導醫(yī)療健康風險管理還需要非常大量的數據積累。“目前來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周坤表示。

圖片來源:Motherboard

“基因+體檢”模式中,體檢機構往往會更青睞可持續(xù)篩查性檢測。這一類檢測的頻率與體檢頻率相當,即使前期需要投入一定的用戶教育成本,對體檢機構來講,可持續(xù)性比較長,長期來講是可觀的。

而像是遺傳層面的易感基因檢測,這一類檢測通常只需要測一次。當體檢機構投入用戶教育成本后,換來的卻是個“一錘子買賣”。因此,大多數機構在產品類型的選擇上都會有自己的考量。

在運動和醫(yī)美領域中,基因檢測顯得相當小眾。此領域尚未形成行業(yè)規(guī)范,故出現了一些打著基因技術牌子的渾水摸魚者。同樣,這里也存在和合作保險相似的問題:中間服務層缺乏生物背景。這也就使得基因檢測的營銷成分更重。

另外,更大的問題是相關行業(yè)的服務人員自身也不一定認同者基因檢測能產生多大的效果。比如在運動方案定制中,健身教練很可能更加依賴自己的經驗判斷,而不是檢測結果。對于這一領域的用戶人群來說,大多數有醫(yī)美、健身需求的,有沒有基因檢測他們都會去做。

問題背后:低成熟度的市場、行業(yè)

最早期,基因檢測技術的用戶是科研和醫(yī)療機構,服務內容也僅是檢測。

測序行業(yè)得到飛速發(fā)展,NIPT這樣的臨床檢測展現出的應用價值引發(fā)了消費者對這項技術的好奇心。隨之,更多基于基因檢測的消費產品出現,但早期的認知也被帶到了消費市場中。

然而這個市場直接面對的群體是消費者,是并不具備專業(yè)背景的人群。沒有了具有專業(yè)背景的中間服務環(huán)節(jié),這樣的消費級基因產品很難像無創(chuàng)產檢一樣發(fā)揮作用。僅僅是把技術包裝成產品,包裝得更加簡單易懂,并不一定就能解決問題。

以上幾種模式中,無論是基因檢測方還是健康管理方,雙方的合作經驗都基本為零。國外五花八門的模式表明他們其實也都在探索階段,并沒有成熟的模式供國內參考。總的來說,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健康產業(yè)的從業(yè)者,都還缺乏對基因檢測技術的科學認知。”博奧頤和總裁孫義民告訴記者。在這個過程中,除了用戶教育外,健康產業(yè)的從業(yè)這對基因檢測的認知有待提高。

沒有成熟的模式,也沒有成熟的用戶,甚至連合作機構的認知度也有待提高。就目前而言,消費基因與健康管理市場還十分青澀,這大概也是幾種模式都不盡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另外,除了市場成熟度之外,行業(yè)的成熟度也有待提高。

一是技術上,此前這項技術的應用更多是在科研和臨床上,其技術大多也都是從科研上演變過來的,就消費市場而言,數據量還遠遠不夠。

二是市場管理上,新的技術誕生后,市場的監(jiān)管往往存在滯后性。

總體來看,整體市場還處于早期階段,與健康管理行業(yè)的合作都還在淺層面,也暴露出來了許多不足與缺陷。

“但這也是一個正常現象。”趙南表示:“任何一項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都要有一個過程。”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誕生時,誰又能想到人類可以進入PC時代呢?

消費基因落地要素

1. 用戶教育

“對于消費型基因檢測,市場上有兩種聲音:要么認為它無所不能;要么認為它一無是處。”周坤表示:“這兩種聲音都是非常偏薄的。”

孫義民說,基因檢測要進入消費市場,首先要讓用戶和中間服務環(huán)節(jié)對這項技術有一個理性的認知。企業(yè)不能過度渲染基因檢測本身作用,不能提前去消費這個技術。用戶的期望值過高往往會導致對最終結果的失望,更嚴重的是如果一旦出現突發(fā)性事件,這對行業(yè)來講可能將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

2. 自我認知

除了讓用戶有明確認知外,企業(yè)也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消費型基因檢測能做什么?消費者拿到檢測結果之后又能有什么應用場景?

企業(yè)是通過讓消費者更加了解自己從而自發(fā)的進行管理,還是通過連接中間環(huán)節(jié)打造產業(yè)閉環(huán)?

3. 市場認知

此前與聯想之星陸剛的交流中,他曾提到基因檢測一定要與服務相結合。既是與服務結合,那么了解用戶需求,從而滿足用戶需求就很重要。

美因基因肖哲表示:“除了了解用戶能不能看懂外,消費型基因企業(yè)還需要了解產品的檢測內容是不是消費者想要的。”

中國人群適合做什么篩查,什么位點?在檢測位點和解讀方式上應該考慮中國人群的特點和消費需求。

4. 數據積累

單個的基因組學數據意義可能不大,但從宏觀上來看,當形成一定規(guī)模后,這些數據一定能夠發(fā)揮巨大價值。

當今國內還沒有像美國Ancestry或者23andme那樣有上百萬的大panel的人群基因數據庫,雖然有少部分公司有臨床上某個疾病相關幾個位點的基因的百萬樣本數據庫,但在整個未來基因數據庫的意義上還遠遠達不到大家的期望。

朱葉青表示:“個人來講意義不大,但從衛(wèi)生經濟學角度,國家角度來看是有意義的。”比如以個人發(fā)病率為例,從衛(wèi)生經濟學角度來看,就可以幫助國家的社保、醫(yī)保定制提供參考,從而節(jié)約大量成本。

目前很多消費基因企業(yè)都是在花錢進行用戶數據的積累,目的就是“圈地”基因庫存,尋找更廣闊的變現機會。這和互聯網行業(yè)長期追逐的“流量紅利風口”有類似之處:用戶對高質量產品的追隨,本身就為后續(xù)的增值服務提供了大量的可能,新需求自然而然涌來,可以說是前期“苦鉆”、后期“躺賺”;而消費基因檢測以更豐富、新穎的產品、越來越低廉的價格來吸引人群,形成基因大數據入口,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希望為后續(xù)可能的“躺賺”奠定基礎。

周坤認為:“基因檢測數據會以非常快的速度普及,大家都知道未來這將是一個金礦。”但這座金礦在哪里,現在誰也沒有辦法定論。如同當年誰也不知道騰訊QQ的用戶資源會從游戲中變現。

5.市場監(jiān)管

另外,隨著行業(yè)的發(fā)展,相應的規(guī)范也應該慢慢建立起來,報告形式、實驗室管理、質量監(jiān)管都應該形成標準。

同時,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大家都處于一個探索的階段。這是一個新的行業(yè),亟待更多監(jiān)管和規(guī)范的逐漸落成。

特別鳴謝:博奧頤和總裁孫義民、美因基因肖哲、諾輝健康CEO朱葉青、水母基因CTO趙南、23魔方CEO周坤(按字母順序排列),感謝以上幾位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鏈接已復制,快去分享吧

企業(yè)網版權所有?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海市| 北流市| 个旧市| 黔江区| 新建县| 锡林浩特市| 昌平区| 株洲县| 萍乡市| 政和县| 阜康市| 达孜县| 峨眉山市| 加查县| 宜君县| 揭西县| 岳西县| 贡嘎县| 奉化市| 县级市| 齐齐哈尔市| 安陆市| 西林县| 兰州市| 金寨县| 天门市| 肇庆市| 岑巩县| 白玉县| 克拉玛依市| 嫩江县| 大庆市| 维西| 兴国县| 博野县| 革吉县| 辉县市| 乐陵市| 博乐市| 长治县| 平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