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了高校新增專業名單,有32所高校成為第二批成功申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本科新專業的高校。加上此前第一批成功申請該專業的北京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中南大學,已共有35所高校成功申請大數據專業。
大數據專業的產生背景,跟快速發展的互聯網產業直接相關,正如報道中所言,“站在互聯網風口上的大數據,直接催熱了大學里的大數據專業”。根據麥肯錫咨詢公司出具的一份分析報告,預計到2018年,大數據或數據工作者的崗位需求將激增,其中大數據科學家的缺口在14萬到19萬之間,懂得利用大數據做決策的分析師和經理的崗位缺口則將達150萬。人才缺口如此之大,作為為社會發展輸送人才的大學,無疑要直面行業發展之變,未雨綢繆,積極應對。
從這個角度看,我國高校增設大數據專業,屬于及時出擊,主動作為,值得點贊。實際上,隨著社會發展步伐加快,科技、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日新月異都倒逼大學開門辦學,瞄準時代發展前沿,在做好基礎學科建設的同時,不斷調整專業設置,以培養更符合未來所需的人才。尤其是互聯網的快速迭代,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依賴大數據。
如果說大數據1.0時代的特征是從業人員經過簡單培訓即可上崗,那么大數據2.0時代則對從業人員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因為數據處理變得越來越復雜,數據人才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很多大公司都在尋找尖端人才。而且,大到國防、金融,小到跟生活息息相關的物流、購物、醫療、交通等,都日益需要大數據的支撐。大數據正在成為一門“顯學”。
實際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普渡大學等十幾所名校都圍繞大數據開設了分析類專業,在師資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行動更早、學科建設也更完善。與國外高校相比,我國大數據專業的開設還顯不足,需要加快建設步伐,迎頭趕上,正所謂亡羊補牢,猶未為晚。而做好大數據的人才培養,還需要我國高校在師資建設上多下力氣,這也是決定大數據人才能否真正具有社會競爭力的關鍵。
和物流、經管等與社會發展密切聯系的學科一樣,大數據專業需要教師不斷引入新的教學資料,讓學生了解前沿動態。有國內學者專門觀察了美國斯坦福大學在大數據這一研究領域的教學特點,發現該校的課程安排和教學方式,較之于他本人多年前就讀期間已有顯著變化,而且這個變化是每年都能明顯感覺到的。
因此,國內高校向國外取經,不僅要學習師資建設的內在規律,在教材編寫、課程設置方面多借鑒、多創新,也要學習對方動態的教學方式,緊跟行業發展的科研態度,并做好相關學科的整合與支撐,畢竟大數據專業具有跨學科的特點,離不開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等的支撐。同時,國內高校還要與政府、行業和企業等充分溝通,協力培養高質量的大數據人才。
盡管任何學科、專業的建設都需要一個過程,但只要做好師資建設,不急躁、不走形式、不急功近利,尊重學科和行業發展規律,多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人才的培養質量就能得到保證,大數據專業也是如此。做好了統籌規劃和細節落實,假以時日,這個“風口上的專業”就能乘勢而上,實現“加速度”變革,補上150萬的人才缺口,助力社會和時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