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稻米、小麥總產量將保持穩定,生豬價格將穩中有降,國產奶消費有望突破低位徘徊的現狀……4月20日,在北京舉行的2017中國農業展望大會上,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7—2026)》(以下簡稱報告),以大量農業日常監測數據為支撐,展望我國未來十年農產品市場供需形勢,勾勒出未來十年的中國農業圖景。
正如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農業監測預警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許世衛所言,自2014年首屆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召開以來,發布農業展望報告已成為創新現代農業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農業展望’不再陌生”。
糧食供需將走向基本平衡
對于擁有超過13億人口的中國來說,吃飯是頭等大事。當下,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農村耕地減少、農業勞動力日益向城鎮轉移的趨勢加劇。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際,我國的糧食安全是否還有保障?
“當前我國谷物總產量達到5.65億噸,為歷史次高水平,庫存則處于歷史最高水平。”許世衛表示,展望未來十年,中國稻米、小麥和玉米等谷物的總產量仍將在較高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2026年將達到5.73億噸,消費總量將呈剛性增長態勢,但出口將有所增加,進口總體將呈下降趨勢。糧食供需形勢由階段性供大于求向基本平衡格局轉變,能夠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生產目標。
《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7—2026)》指出,經過產業調整與發展,未來十年我國肉類和原料奶產量大幅增加,稻谷、小麥、食用油和豬肉進口量下降,蔬菜、水果、禽蛋將繼續保持凈出口。
“數據預測顯示,未來十年,中國農產品產量將繼續穩中有升,中國人的飯碗仍將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許世衛說。
用定量判斷提供權威參考
近年來,某種蔬菜滯銷、果賤傷農等新聞時常出現。隨著我國農產品越來越市場化,若信息不對稱,農民就容易盲目跟風生產。因此,通過召開農業展望大會等形式,建立信息監測預警體系,成為當下為農民提供科學信息服務的一個重要手段。
許世衛介紹,農業展望是應用已有基礎信息與實時數據對未來做出的科學與權威的定量化判斷,它通過大數據分析所釋放出來的信息,是研究團隊基于數據與模型運算出來的結果。“它的作用不同于‘未來規劃’,也不同于行政文件,它是一種供生產者、經營者決策參考時的權威參考值。”
那么,農業展望報告是如何出爐的?
據了解,農業展望報告的撰寫以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為基礎。從2016年底開始,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在日常持續監測的中國農產品市場海量數據基礎上,利用中國農產品監測預警模型系統進行數據分析處理,運算得出未來十年農產品基線預測結果。最后依據預測主要結論會同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農業部信息中心等單位共計數十位專家進行會商研討,審定形成未來十年的農業展望報告,具有高度權威性。這一展望成果,將成為引導市場預期和生產的“風向標”。
將市場信號變為產業力量
“能夠做好農業展望工作,是一個國家農業數據能力的體現,是一個國家農業科技能力的反映,也是一個國家農業管理水平的表現。”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說。
農業展望大會在我國尚屬新鮮事物,但在歐美發達國家已是數十年慣例。
作為農業大國,美國早在1923年就舉辦了首屆農業展望大會,建立了完善的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工作機制,通過及時發布農產品市場信息,引導農產品生產、消費和貿易,擁有世界農產品貿易的絕對話語權。
澳大利亞也是十分重視農業展望和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工作的國家。自1971年以來,澳大利亞全國農業展望大會已連續舉辦了45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信息采集、分析和發布工作機制。
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經合組織也每年定期發布世界農業展望報告。“農業展望已經成為世界農業強國管理服務農業、調控農產品市場、引導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通用工具,從這一點來看,我國召開農業展望大會,意義重大。”許世衛說。
陳萌山表示,創辦三年多來,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已經成為引導農產品市場預期和農業生產的大會。“相信通過展望大會發布農業信息,釋放市場信號,變信號為產業力量,在驅動現代農業發展、提升我國農業在全球供給體系中地位的進程中,農業展望必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陳萌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