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正向我們走來。大數據的廣泛運用正在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也推動人類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加速演變。正因為如此,世界主要軍事強國紛紛把目光投向大數據技術的研究與運用,搶占軍事競爭新的制高點。
在看到機遇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大數據是一把“雙刃劍”,我可用,對手也可用。作為一種特殊的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大數據規模龐大而且高度集中,在網絡空間中容易被“發現”,也更容易成為低成本、高收益網絡攻擊的首選目標。敵方可能通過大數據技術獲取我國防敏感信息,分析印證和評估我軍事能力,并采取有針對性地反制措施,或是對我關鍵敏感的國防信息進行篡改、偽造,通過控制關鍵節點放大網絡攻擊效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數據蘊含著巨大的動員能量。比如,馬航MH370失聯事件發生后,全球著名的高分辨率商業衛星影像數據提供商——美國數字地球公司幾乎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利用其Tomnod軟件平臺動員了全球數百萬科技志愿者來尋找失聯航班,提供MH370失聯區域數據和高分辨率衛星圖像等大量信息。美國數字地球公司所展現的這種巨大的全球動員能力,如果僅僅被用于人道主義目的,那無疑是人類的福音,但是如果用于針對某個特定國家的政治目的,違背人類社會的科學倫理,那就非??膳铝恕?/p>
由此可見,在大數據時代,如何確保海量的國防信息數據的安全,已經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核心命題。
首先,樹立“數據主權”觀念,強化數據安全防范意識。深刻認識國防大數據對于維護國家安全、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戰略支撐作用,既要牢固樹立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思維,更要強化數據安全意識,強化對國防大數據的精確管理,防止國防大數據資源的流失與濫用。
其次,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強化自主可控。針對國防大數據分散存儲、多頭管理、共享應用等特點,加快海量數據挖掘與預測分析、數據融合與集成技術、數據可視化分析、數據安全管理與防護等關鍵性支撐技術的自主開發和應用,加強身份認證、授權、訪問控制和數據應用系統的功能集成,掌握一批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盡快改變在大數據運用核心技術上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確保在技術上的“自主可控”。
再次,健全國防大數據安全防護的制度機制,從法制層面深入研究國防大數據運用的責任主體、建設標準、安全風險,明確知密范圍、保密措施和保密要求,切實加強對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安全、商業秘密、個人隱私、軍工科研生產等信息的保護。完善國防大數據采集、傳輸、存儲、分發的安全管理標準和制度,強化國防大數據從產生、加工到安全訪問的全流程控制,建立等級防護制度和數據監控制度,健全大數據行業貫徹國防要求制度,完善身份認證、授權、訪問控制等安全保密措施,從制度層面筑牢國防大數據的安全防線。
(作者系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國防動員教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