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市值評估從17世紀全球第一家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成立后,即受到資本市場投資人與學術研究者所關注。市值評估是企業融資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若雙方對價格的認定取得共識,則融資成功機率將大為提升。
財金大師Miler和Modigliani 研究認為,企業估值至少須含四個面向:一是總體經濟環境,須掌握利率、匯率、經濟成長率及資本市場展望的變化;二是產業市場結構,須分析產業生命周期、景氣循環、供需狀況、獲利率等;三是評價標的公司,需了解企業經營戰略、產銷、財務結構及經營團隊等;四是籌資計劃效益,需預測籌資計劃對企業的營運及財務效益等。由于這四個面向都須評估未來性,使得市值評估相當困難而復雜。
依據學界科研積累,一個大數據智能市值評估系統 (以下簡稱評估系統),應有四部分:一是基礎參考數據。如總體經濟、產業經濟、資本市場和企業運營數據等,可從國內外資料庫取得;二是市值評估技術。如多元回歸、時間序列、模糊理論、類神經網路、資料探勘等分析技術,可從學術科研文獻中獲取;三是評估應用軟體。如SAS、SPSS、SCA、TSP、RATS、S-Plus、Clementine、Cubist等,皆可從市場購得;四是評估智能架構。如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可組研發團隊設計而成。深入評估系統在學術理論與技術應用上早已完備與可行。但各國資本市場至今未發展評估系統,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場需求不足、參考企業數據量不夠及系統建構成本相對高昂等。
然而,上述評估系統建置的難點與市場的短板,隨著政府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持企業到新三板掛牌、推動“互聯網+”與“中國智造”的產業發展戰略下完全消失。展望2017年,評估系統將在中國這塊肥沃土地上落地開花結果。
未來中國廣大中小微企業,可用較經濟實惠的服務價格,將企業所推估的經營預測數據輸入評估系統,即可取得資本市場上的合理估值,使企業對外有基準估值進行融資談判,對內有標桿估值進行績效管理,進而提高營運規范水平,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