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終點。”今年7月,豌豆莢宣布并入阿里移動時,豌豆莢聯合創始人王俊煜曾這樣說。
對于“小清新”豌豆莢而言,和阿里合作的想象空間很大程度在于大數據和內容上。王俊煜曾透露,和馬云見面時,馬云就告訴他要“業務數據化以及數據業務化”。
從豌豆莢并入阿里移動至今,已經過去5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里,豌豆莢怎樣與阿里巴巴其他文化娛樂產品一起形成產品矩陣化?又是如何通過大數據分發幫助移動應用解決流量之困?在第一財經、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舉辦的萬有引力·第一財經數據盛典上,豌豆莢總經理張博一一做出解答。
破解長尾分發之困
在張博眼里,并入阿里移動是豌豆莢新的起點。5個月里,豌豆莢與阿里包括數據能力、資源能力進行打通,并對相關團隊、資源進行了合并。
應用分發是一項價值業務,同時也是一項規模業務。換句話說,必須有龐大并穩步增長的體量,才能有對應的數據積累,從而實現個性化服務和精準分發。
“在新的行業背景下,移動應用商店未來可以和其他文化娛樂產品一起形成產品矩陣化,同時需要真正大數據。這些是豌豆莢升級發展的方向,這也是豌豆莢選擇阿里的最重要原因。”曾攜UC加盟阿里,后在阿里擔任多個要職的俞永福評價說。
而在張博看來,應用分發平臺對App的推薦模式,歷經了人工編輯推薦到大數據智能推薦4個時代。豌豆莢正在借助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將移動應用分發引入4.0時期。
“傳統分發模式下,1.0、2.0和3.0情況下,分發基本是圍繞著列表,圍繞著庫集、分類等等。我想豌豆莢有一個最大的目標是要做內容,以及做內容的前置化,這需要背后數據的支持。”張博說。
可以看到的是,目前,Top200的頭部應用大約占據了應用分發平臺上55%~60%的流量份額,用戶打開同一類App不超過3款,各細分領域內App間的競爭激烈。大量長尾應用得不到有效分發,開發者表現出對高黏性、高活躍度、高消費的用戶越來越大的依賴。
張博認為,造成這一行業痛點的根本原因是,大量App內容不能精準觸達用戶。將大數據融入應用分發行業,能有效助力App實現個性化分發,找到目標用戶。
今年8月,豌豆莢通過阿里云ODPS平臺,著手與阿里大數據進行融和。融合了淘寶天貓電商數據、UC閱讀數據、優酷觀影數據等多維度的阿里大數據,可全景式分析用戶的購買行為、閱讀行為、下載行為、路線行為等,能更精準分析用戶需求。張博對第一財經記者舉例,如果一個用戶近期頻繁閱讀母嬰類文章,淘寶搜索母嬰產品,就可分析出她有母嬰需求,她的豌豆莢客戶端上,就會出現母嬰類App推薦。
同時,豌豆莢建立顯示標簽、搜索標簽、個性化標簽、推薦標簽等多維度的應用標簽。盡管處于數據融合初期,但數據融合后應用分發效果得到明顯提升,張博透露,目前豌豆莢實現個性化推薦資源位上App分發量提升了約60%~200%,分發精準度高達90%。
張博還透露,借助阿里大數據在“內容+、場景+和生態+”上發力,很快豌豆莢將發布更多的重磅戰略信息。
未來趨勢:流量+內容雙入口
在大數據的基礎上,未來分發行業還可能往哪些方向變革?
張博認為,目前應用商店承擔的依然是一個流量入口的角色,聚合流量,幫助開發者進行分發,但未來僅做應用分發已遠遠不夠——未來的應用商店會同時扮演流量入口和內容入口的角色。
可以看到的是,豌豆莢從2013年探索移動內容搜索,此后又推出了“像刷朋友圈一樣刷應用”的信息流產品“一覽”,人肉推薦短視頻產品“開眼”及游戲資訊產品“游戲小報”等,通過內容選擇與分發的能力,提供給用戶新的App消費場景。
張博同時也引入了新的概念,把所有根據用戶的點擊、購買,以及他的走動、位置、評論等行為生成的數據,重新統計、重新篩選,計算出來他在下一步要去做什么。“在知道下一步的情況下,我們希望跟更多的開發者和企業深度合作,將我們所有的流量,通過豌豆莢這個平臺,導入到直接內容前置化,流量變現上減少所需的轉化率。”
過去,人們如果想了解App的內容,需要通過下載體驗實現。所謂“內容前置化”是指,將產品的內容進行前置的分發。比如,用戶可以通過一個頻道入口,或信息流頁面,了解產品的相關信息,使得用戶不用下載App,就能體驗應用的部分內容和服務。
通過“內容前置化”,豌豆莢將對內容具有更好的把控,實現“千人千面”,為與其他商業場景的打通做好準備。
這些都與阿里大文娛板塊的需求不謀而合。一方面,阿里移動收購豌豆莢,寄望于它能夠加強阿里大文娛板塊的內容分發能力;另一方面,并入阿里之后的豌豆莢,在阿里大數據能力的驅動下,也有希望在內容分發這一未來發展方向上走得更遠,實現更加個性化和精準的應用內容分發,成為阿里大文娛航母上又一艘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