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永恒的主題,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當前大數據創新應用如同雨后春筍,如何應用大數據挖掘、發現、提升商業價值是每個人關心的問題。記者采訪了本次全球大數據論壇的多位大咖,探索其中的奧秘,從前的農業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今后的農業是面朝數據背靠科技。而在制造業方面,消費者如何能擁有個性化而不再中間加價的產品,也是大數據推動的智能制造創造奇跡。
農業
搭大數據平臺,全國批發市場行情一目了然
農民不知道種什么最賺錢,市民不知道到底哪些是放心優質的農產品,這是當前農業面臨的困惑,在海芯華夏(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和看來大數據催生新型農業生態,那么大數據如何發揮作用呢?一有大數據采集,既然無法決定別人種什么,那得知道別人種什么,知道這個地方的產出結構。第二要有運算,有運算就能產生大數據,要能夠采集到農戶的信息:姓名、在什么地方、產出什么東西。
還要采到整個生產過程中實時的土壤溫濕度、空氣溫度、采光等信息。同時還要采集批發市場的實時行情。然后通過茬口規劃工具知道這茬鏟了,下一茬種什么。而用積溫計算工具算出哪天種植的、哪天能產出,因為大量的作物都是積溫,當溫度累計到那個溫度,它就成熟了,而環境評價工具就可知道這茬東西就是不會是好的。
“我們做了132種在中國大棚里有可能種的作物,每一個作物在每一個物候期內所需的栽培技術信息庫。”蘇和說,這個平臺在2011年在中國農業部的信息庫上線了,500多個批發市場的行情,就是對這個行業的大數據應用的挖掘。
如何驅動農民用大棚管家,可以把大棚管家做一個投入,現在的做法是每年200塊錢的服務費,幫農民安裝和服務。
工業
數據驅動大流水作業,制造個性化產品
除了每天吃的農產品,大數據在制造業中是如何運用的?酷特智能已經被列為全國智能制造的范例。
青島酷特智能有限公司集團副總裁,中國產業互聯網研究院執行院長,酷特智能工學院院長李金柱可謂是一名專家,“我們現在構建了一個叫C2M客戶數據驅動的智能制造體系,是以客戶需求來驅動整個供應鏈系統或價值鏈系統來快速反應滿足客戶需求的完整的客戶體系。”李金柱說。
“數據驅動大流水作業,制造個性化產品。”李金柱介紹,簡單說就是通過消費者、客戶數據的驅動來實現大規模定制。真正未來的生產機會是什么樣的,未來將是一個反向的,就是消費者需求驅動供應鏈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未來是完全以消費者的需求來引領、設計、生產、服務。
那么怎么樣實現以消費者的需求驅動價值鏈或供應鏈滿足需求?如果沒有數據是無法實現的,只有通過數據驅動的方式才可以實現。
互聯網時代,企業可以采取共享經濟的方式,真正把一些資源可以按需付費的方式去解決。企業把消費者拉入進來,可以一起創造價值。比如企業可以把所有的設計元素展示在平臺上,讓消費者自己研發、自己設計,當消費者滿意的時候,也可以幫助企業做口碑傳播,等于企業幫助消費者一起研發設計,企業進行工業生產,最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產業
借力大數據轉型升級,青島有優勢
作為中國大數據領域的前沿人物,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秘書長趙國棟為青島發展大數據產業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見。其中,他提到數據中心就像一個倉庫,存儲的數據如何應用最關鍵。青島有很多上市公司,產業基礎良好。如果青島通過大數據的應用,讓龍頭企業完成產業升級,那肯定將超過任何地方。“大數據不是狹義的產業,更重要的是新興產業,以大數據這種公司,或者像軟控這樣傳統的行業龍頭,他們利用大數據的思維和理念,完成產業升級,從產業鏈到產業生態,這是真正的大數據落到了實處?,F在青島市有優勢做這個事。”趙國棟說。
另外,趙國棟還提出了大數據產業的“1、2、3、5、N”模型。主要是指一張藍圖、兩個產業、三個引擎、五個抓手,是一個實用性比較強的模型。
“1”要有一張藍圖。沒有大數據發展藍圖,就無法達成共識。“2”是指將一張藍圖分成一個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聚集的問題。“3”是指發展大數據有三個引擎,首當其沖是制度變革,也恰恰是地方政府能夠發力的地方。之二就是結構優化,說到底是一個產業優化的問題,我們要選擇什么樣的產業發展。第三是要素的升級。
“5”是抓手的問題。前三個模型都具備條件之后,如何落地實施,需要五個方面:智庫、傳播、資本、聯盟、園區。這五個要協同發力才行,并圍繞帶動性、引領性的交叉行業發力,圍繞藍圖持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