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日持久的美國大選戛然而止的那一刻,許多人似乎還沒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然而結局似乎早已注定,誰勝誰敗在一些細節上埋下了伏筆。特朗普最終入選白宮,美國社交網絡一片歡騰。
關于選舉,美國人沒有第三個選項。只要不想放棄手中的選票,選擇就只有紅或藍。于是2016年的美國仿佛一枚硬幣,一面是特朗普,一面是希拉里。
這注定是一場顛覆性的大選。原本勝算更大的希拉里被特朗普顛覆,原本傾向希拉里的民調被互聯網顛覆,原本的媒體巨頭被社交網絡顛覆。
美國將迎來一位新總統,而新興傳媒也將迎來一個新時代。
臉書的關鍵表態
阿米什人,美國最“封閉”的社群。雖然生活在“車輪上的國度”,但阿米什人以拒絕汽車及電力等現代設施聞名于世,因此馬車被視為阿米什人的標志。
10月,一則以阿米什馬車為主體的選舉海報刷爆美國社交網絡,“避世百年的阿米什人為特朗普助陣”成為這張拍攝于美國高速路旁的海報在網絡上的注解。
事實上,與希拉里在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強勢相對應,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同樣展現出了強勢的姿態。
盡管如此,特朗普似乎一直都未獲得美國科技高地硅谷的支持。由于特朗普的政策主張,并未符合硅谷的預期,硅谷各家公司的管理者普遍反對特朗普當選。
臉書董事、億萬富翁皮特·蒂爾因公開支持特朗普,被硅谷視為“敵人”。 皮特·蒂爾是社交媒體臉書歷史上的第一位外部投資人,硅谷多個項目與其有關,在硅谷成長歷史上曾有過突出貢獻,可在其表示支持特朗普后,整個硅谷均表示要與其絕交。
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的決定,更讓硅谷中的大多數人都感到失望。扎克伯格并沒有選擇封殺特朗普,而是在表明自身不支持特朗普的同時,選擇支持皮特·蒂爾提出的“尊重多樣性”。
“雖然擁護我們所贊成的想法很容易,但擁護與我們相左的見解卻很難;但是,后者更重要。”扎克伯格在臉書賬戶發文說,“有些人并不是因為同意(特朗普的)人種歧視、厭惡外國人和性丑聞,而是因為其他原因而支持他。支持特朗普的原因可以有很多種,不能因為支持特定候選人,就排斥這個國家里將近一半的人。”
扎克伯格的決定,讓臉書成為特朗普支持者的聚集地。于是,特朗普成為了一位真正的“網紅”,他自稱自己“千年不變”的發型是他最帥的地方,他也自稱能夠成為當紅真人秀演員是因為“長得帥”。
“他的確是總統候選人,但他首先是個商人,然后是網紅,最后才是總統候選人。”美籍華人布蘭克·馮在接受《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記者采訪時表示,“他自己說過,他此前最喜歡的成就是星光大道上有他一顆星,因為這是他計劃之外的收獲,這表明星光大道的評委會對他是真心的肯定。”
與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一樣,特朗普也善于利用網絡。2008年,奧巴馬通過他的個人競選網站(barackobama.com)收集了1300萬人的個人信息和郵件地址,這曾經是他在交流規模上無可比擬的優勢。而與2008年不同的是,那一年,社交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民調都顯示奧巴馬會獲勝,而如今,社交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民調截然相反。
硬幣的正反面
“我并不清楚希拉里是怎樣做到讓媒體都進入她的陣營的,直觀感受就是除了FOX之外的所有傳統媒體,似乎集體站到了希拉里的支持隊伍中。”布蘭克·馮接受《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公共媒體形成風氣之后,在相對公開場合和媒體中,就變得不太適合支持特朗普了。”
在布蘭克·馮的意識里,他從未相信過來自美國權威媒體的民意調查結果,他認為這與身邊人給他的直接反饋差距太大。
“毫無疑問,這是美國歷史上參與度最高的一次大選,連阿米什人都參與進來了,這在美國歷史上是很罕見的;雖然現在還沒有哪一個統計數據出來,但是可以保證在華人捐款、義工數量、投票人數這幾個方面,是創造美國華人世界歷史的。”布蘭克·馮表示,“但是大家的意見分歧也非常大,我朋友圈里就有人一到周末就開車從新澤西跑到賓夕法尼亞去,為特朗普拜票,而也有支持希拉里的華人在朋友圈里和他吵翻,甚至宣布絕交。事實上一直都沒有電視里那么一邊倒的局面出現。”
類似硬幣正反面的現象不僅在義工中出現,同樣的現象也在互聯網線上線下顯現。同一個人的生活,在現實社會與網絡虛擬社會,往往呈現出硬幣的兩面性。
布蘭克·馮便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是中立的,會根據政策搖擺不定。就這一次的選舉而言,特朗普暴露出來的大多是個人作風問題,這會在現實的生活里實現道德綁架,你不好意思公開在媒體上表示我支持特朗普,否則就會被認為也是歧視女性的,但在互聯網上,這種顧忌就小得多。至少我是這樣。”
布蘭克認為,即便沒有互聯網,特朗普也不一定會在選舉中失敗,因為并不是互聯網改變了選舉結果,只是互聯網真實地反映了人們的心理訴求,不像傳統媒體摻雜了其他人為因素。
當最終的票選結果出爐,一切爭議隨之定性。電視臺的民意調查的確沒能真實反映出美國選民的意圖,特朗普成為最后的贏家。這一次,在媒體之爭中,以臉書為代表的新媒體形態成為真實情況的體現者。
大數據的威力
僑居美國的數據技術專家、《大數據》和《數據之巔》作者涂子沛給《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記者提供了一篇他近日的文章,文中表示,新媒體背后帶來的數據信息,已經成為美國總統大選的關鍵。
據涂子沛介紹,特朗普在英國投資的一家技術公司幫助特朗普爭取到了約2000萬張“搖擺選票”,該公司擁有多名數據科學家,號稱可以根據選民個性、價值觀的不同投放不同的宣傳詞。這家公司通過選民在臉書的“點贊”信息,并結合投票記錄、人口統計數據和消費支出確定了約2000萬張“搖擺選票”,然后向他們推送有特定心理目標的信息。
而希拉里對數據利用的方式則顯得初級。
據涂子沛介紹,今年6月,谷歌曾曝出其搜索中的“自動關聯詞條”功能做出了有利于希拉里的推薦,在谷歌輸入關鍵詞“Hillary Clinton cri”,關聯詞為“希拉里犯罪改革”,而非“希拉里犯罪”。據此推算,谷歌此舉對希拉里的幫助,將影響300萬張選票的歸屬。
然而,這并不是數據對大選產生的終極影響。
“美國大選的傳統是選舉日不公布民調結果,1980年和2000年,分別有兩次媒體提前預測大選結果的情況發生,最終都被美國的相關部門傳訊,因此美國的傳統媒體在投票日都不會公布民調結果;但是,今年的情況已與往年不同,有很多數據科學家正試圖顛覆這種傳統,他們會在選舉日當天不斷更新關鍵州的選情、發布自己的預測結果。”涂子沛表示,這樣的預測不僅更及時,而且更準確。
最終,一位名為Kim Dotcom的黑客成為壓垮希拉里的最后一根稻草。
10月26日,希拉里的生日。Kim Dotcom在這一天公布了希拉里“郵件門事件”中被刪除的秘密。
“‘郵件門事件’最終只是給了人們一個借口,一個不需要再掩飾對特朗普支持的借口。”布蘭克表示,“其實很多人在政策層面上一直是支持特朗普的,藍營(希拉里陣營)會延續之前奧巴馬政府的很多政策,而這些政策實際上并不得民心。”
布蘭克告訴《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記者,“廁所法案”在美國頗具代表性。據布蘭克介紹,“廁所法案”是奧巴馬力推的政策,旨在為“跨性別學生”提供選擇廁所的自由。
“但這意味著什么?你正上廁所,突然進來個生理上是異性的人。我尊重跨性別者是沒問題的,但這不意味著我要讓自己面對其他威脅。你不能以道德綁架我,必須接受在上廁所時,可能要面對異性。而選擇希拉里就是同樣的道理,在一個道德層面上,你似乎必須選她,但如果選她可能你就要為此付出代價,其實這并不一定是大多數人的選擇。所以,報紙上的民調并不一定是人們的真實想法,至少并不那么可信,而互聯網的民調雖然不實名,卻反而更真實。”布蘭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