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開局的腳步日益臨近,對重化工占比較高、礦產資源富庶的內蒙古而言,如何在增速變擋、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新常態下謀求發展,成為決勝全面小康的重要命題。眼下,內蒙古自治區新一屆黨委、政府立足地區條件,將大數據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謀劃補短板、調結構、實現創新發展的版圖。大數據產業能否帶領內蒙古跨越資源陷阱?當地正在用快速發展的設施、拓展創新的應用和優勢明顯的政策一一給出答案。
優勢與基礎雙重疊加 走好大數據產業第一步棋
新世紀以來,內蒙古曾依托豐富的煤炭、油氣、鐵礦和有色金屬、稀土等礦產資源,確立能源、化工、冶金等產業的優勢,帶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等指標連續8年居全國之首。然而產業以重化工為主,“原字頭”和“初字號”產品比重高,也日益成為制約內蒙古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內蒙古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王秉軍說,發展大數據產業,既可以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通過“互聯網+”改造升級全區的傳統產業,又可以催生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現代服務業等各類新興業態,推動全區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發展,構筑起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近年來,一個個數據中心紛紛在內蒙古落成并投入運營,為當地大數據產業的騰飛筑牢基石。
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盛樂經濟園區的中國移動(呼和浩特)數據中心內,一臺臺正在運行的服務器整齊擺放在機架上,指示燈飛速閃爍,嗡嗡的低響在機房內回蕩。據數據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這里已具備9萬臺服務器的承載能力,并有樂視、金山等15個客戶簽約、入駐。
同樣位于盛樂經濟園區內的中國電信云計算內蒙古信息園,近段時間吸引了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網易、上海證券交易所、教育部等一大批互聯網、金融等行業巨頭和政府機構簽約入駐。
據該信息園開發建設部副主任譚鳳才介紹,全園已完成30多億元投資,具備了近20萬臺服務器的承載能力,并有50多家大型企業和政府機構客戶入駐,“這一數字還在增加”。
記者采訪獲悉,中國電信、移動、聯通三大電信運營商和華為、中興、曙光、中國科學院等行業、科技龍頭的數據中心紛紛落戶內蒙古,全區已建成70萬臺服務器的總承載能力,實際安裝服務器30多萬臺,規模領跑全國。
數據中心的快速發展只是內蒙古大數據產業基礎設施初具規模的一個縮影。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區光纜總長度42萬公里,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890萬個,4G基站3.4萬個,寬帶用戶普及率達88.7%,行政村嘎查通寬帶率80.7%。
值得一提的是,內蒙古數據資源也在不斷增加,當地已建立宏觀經濟信息資源庫,完成人口、法人單位、空間地理信息資源庫的基礎調研和前期準備工作。國家衛計委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等全國大數據試點在當地順利開展。全區信用信息、食品追溯、政法、公安、民政、氣象、教育、文化、蒙古語言文字等領域和部門的基礎數據平臺正逐步搭建完善。
一些信息技術領域專家認為,內蒙古從輸煤到輸電,再到眼下輸送數據的轉型發展,源于對當地得天獨厚發展條件的深入挖掘:當地氣候、區位、能源等5個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內蒙古寒冷期長,全區年均氣溫0—8攝氏度,適合服務器自然冷卻,能效高。大部分地區地質結構穩定,歷史上很少發生破壞性大的地震等地質災害,可保障大型數據中心安全運行;電力充沛,新興產業電價最低為每千瓦時約0.26元,運營成本低。
與此同時,內蒙古地域遼闊,土地資源豐富;區位上靠近京津和環渤海地區,毗鄰河北、山西等8省區,外接俄羅斯、蒙古國,已建成中蒙俄國際光纜和呼和浩特至北京的4條直通光纜,設立了內蒙古國際出口局,便于向國內外提供大數據服務。
服務與應用日益拓展 發掘大數據產業核心價值
隨著大數據對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社會管理等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不斷深入,內蒙古在大數據開發應用方面也邁出了探索步伐,取得了明顯成效。在已建的大型數據中心基礎上,內蒙古大力培育大數據開發及相關應用服務產業。
內蒙古魔鏡數據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中國乳業大數據平臺”系統顯示屏上,全國乳業的各種數據一目了然、便于查詢,有國內大型奶源分布圖、各地奶源的日均鮮奶乳蛋白含量、各省乳制品進出口貿易量等。魔鏡公司業務主管劉佳介紹說,目前該公司還在跟內蒙古的牲畜育種、草業企業合作,開發畜種和草業大數據產品。
幾天前,內蒙古產權交易業務也接入大數據運營平臺。這個名為“E交易平臺”的大數據項目,支持跨區域性的股權、房地產、二手車、設備物資、糧食、花木、藝術品等各類要素資源,可實現產權市場轉讓、采購與投資合作。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工作人員表示,這個平臺實現了全流程互聯網線上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客戶滿意度,預計今后該中心的成交金額和投資人數據庫將實現較快增長。
除了企業應用開發外,內蒙古還大力推進電子政務大數據平臺項目,構筑信息時代區域競爭新優勢。
內蒙古經信委網絡協調處處長劉吉璽表示,當前,自治區正處于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大力發展電子政務,有利于全區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有利于推動自治區網絡強區戰略的實施,有利于促進全區經濟換擋提速,進而提高區域競爭力。
每天,內蒙古35個空氣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5個水質自動監測站、20個沙塵暴自動監測站、30個噪聲自動監測點的“千里眼”都在實時傳輸和分析著大草原的環境質量,組成了“環保部-自治區-盟市-旗縣-企業”的環保專網。據了解,該系統已在全國率先實現對重點污染源排放的在線監控、視頻監控、工況監控“三位一體”的綜合監控。
內蒙古高級人民法院建設的“內蒙古數字法院”覆蓋案件審理全流程,為訴訟案件辦理、法院審判管理提供全面的流程監控和信息化服務,同時支持法院內外業務協同與數據共享,為法官辦案提供了更加直觀、便捷、智能、準確的信息和應用支持。
烏海市蒙寧陜甘毗鄰地區警務信息協作平臺首創全國公安智慧檔案系統,實現與周邊省市共享,形成了“大數據”應用,進一步完善了情報合成作戰機制,構建起廣覆蓋、多途徑、多樣化的檔案信息服務體系。
鄂爾多斯(600295)市“智慧政務”云平臺已初步建成,實現了全市四級政務服務“一網聯通、一窗受理、一站辦理、一號服務、一卡通行”的服務模式,并能實現任何企業和個人能夠通過智慧政務服務平臺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通過任何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任何服務。
不僅在鄂爾多斯,目前,全區電子政務大數據平臺已將“群眾跑腿”變為“數據跑路”,“企業四處找”變為“部門協同辦”,為群眾辦事提供了極大便利,打通了信息“孤島”。
不過,內蒙古也看到自身在大數據應用領域發展的差距,所以正進一步在智慧城市、電子商務、信息惠民、畜牧大宗商品、乳業、電力、電商物流等領域開展大數據深度應用的實踐探索,并不斷吸引國內外知名互聯網、大數據企業入駐。
政策“組合拳”吸引投資 力促大數據產業縱深發展
今年10月初,內蒙古入選第二批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成為我國唯一的一個大數據基礎設施統籌發展類綜合試驗區,這為當地發展大數據產業提供了重大政策機遇。
內蒙古發改委主任包滿達介紹說,為了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推進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內蒙古確定了中國北方數據中心、絲綢之路數據港、資源整合先行區、數據型政府先試區、產業融合發展引導區、多民族共享大數據發展示范區6大發展目標。
與此同時,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相繼出臺,力爭形成政策“洼地”與投資“高地”。比如,“十三五”期間,內蒙古將以國家出臺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為統領,構筑支撐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數據資源、產業支撐、應用服務、制度保障和人才6大支柱。
其中包括:進一步加強大數據中心、網絡通道、數據平臺、交易平臺建設,構筑基礎設施支柱;推進人口、法人單位、空間地理、宏觀經濟、文化、信用數據資源庫建設和數據資源共享開放,構筑數據資源支柱;發展大數據核心業態,培育龍頭骨干企業,圍繞稀土、煤、電、乳業等優勢產業發展工業和農牧業、服務業、生態、創業創新大數據,構筑產業支撐;圍繞提升政府及相關部門運用大數據管理和服務的能力,全力打造大數據應用服務支柱;建立健全試驗區建設領導和實施機構,加快地方法規制度、產業標準和安全保障等體系建設,構筑制度保障支柱;強化人才培養、引進、合作等工作,構筑人才支柱。
為把大數據產業發展做細做實,內蒙古將實施大數據政務、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農牧業、精準扶貧、金融等9項重點工程。
此外,從今年起,內蒙古自治區本級每年將安排不少5億元資金,重點支持大數據基礎信息資源庫、公共服務平臺、關鍵技術攻關、產業鏈構建、人才培養等項目,并給予企業稅費、用地、電價、人才引進等優惠政策扶持。
“我們力爭通過3—5年努力,使全區服務器容量達到300萬臺以上,把內蒙古建成中國北方數據中心、絲綢之路數據港、資源整合先行區、數據政府先試區、產業融合發展引導區、多民族共享發展示范區。”包滿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