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術的推動下,大數據已不僅僅是一種應用工具,而是撬動經濟增長的“生產力”,催生了體量巨大的新興產業。業內專家指出,大數據已成為支撐社會有效運行的戰略資源。目前我國亟須在數據融合、立法、安全方面完善頂層設計,為大數據產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大數據產業遭遇壟斷和孤島:拿數據的多貢獻數據的少 。(10月20日《經濟參考報》)
在云時代,大數據(Big data)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已成為支撐社會有效運行的戰略資源,可同樣地面臨著壟斷和孤島的困境,這顯然不利于大數據產業的發展,需要從法律和制度層面破除存在的障礙,從而保證大數據產業的健康發展。
說到大數據,不得不提到杭州的“城市大腦”。10月13日,作為2016杭州·云棲大會的首個重磅發布,“杭州城市數據大腦”(簡稱“城市大腦”)項目正式啟動。“城市大腦”項目9月在蕭山進行了初步試驗,道路車輛通行速度平均提升了3%至5%,部分路段提升了11%。 何謂“城市大腦”?就是政府部門和企業打通信息關卡,為智慧城市治理建一個共享數據的大平臺。“城市大腦”就是運用大數據的典范例子。
近年來中國大數據產業不斷向縱深發展。一方面,產業初具規模。據易觀國際統計,2015年我國大數據市場規模達102億元,2017年有望達到170億元。另一方面,大數據孕育了諸多新興業態,激發了不同行業的活力。券商申萬宏源的報告分析稱,10年后大數據產業可撬動萬億元級的GDP發展。目前,大數據推動下勢頭強勁的當屬三大領域:人工智能、大數據交易、智慧城市建設。大數據不僅是經濟“富礦”,更是戰略資源。國務院去年印發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明確指出,數據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更是利用一章專門闡述了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的思路。毫無疑問,大數據產業前景無限。
大數據在發展過程中遭遇到了不少問題。包括企業“壟斷”數據現象突出、數據非法交易猖獗、數據“孤島”林立、融合困難、安全堪憂等等問題。而解決之道,首先需要解決法律問題。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立法,其次,對政府部門在運用、公開大數據方面要有考核和問責制度,對于不主動公開數據或是故意隱瞞數據的行為決不能輕饒,要嚴厲問責;再次,要搭建政府職能部門和企業的合作平臺,實現互惠互利;最后,要提高大數據的安全。
沒有數據如何稱為大數據?大數據產業要想健康發展,要讓法律先行,讓考核和問責作為有力保障。如此企業才有法可依,執法部門才能做到執法必嚴,才能讓大數據產業在前行的道路上充滿活力和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