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大數據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印發。據介紹,《方案》旨在運用大數據概念和技術創新農業監測統計工作的思路和辦法,充分發揮各地農業部門及企業、科研單位、行業協會的作用,推動大數據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環節的應用,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試點省份包括:天津、上海、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青海、新疆。
當前,我國正處在農業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農業農村大數據作為關系居民衣食安全、生態環保、健康醫療、工業生產的本源數據,不僅對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具有流程優化和提質增效作用,而且對一二三產業融合具有耦合催化作用。
“但是,由于農業數據的共享開放不足,導致信息孤島、數據壁壘、數據碎片化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大量存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信息所研究員許世衛認為,信息共享不足直接制約了跨部門、跨區域和跨行業的互聯互通、協作協同和科學決策。
例如,在生產方面,主要是國家統計局、農業部和國家糧食局開展監測,在大宗農產品上,共享的水平相對較好,但是涉及小宗農產品,信息的監測和共享的相對不足,特別是當社會上出現“蒜你狠、豆你玩”等小宗農產品大幅波動時,沒有一個部門能夠給出準確的信息。
針對這些突出問題,《方案》明確提出,要“通過開展升級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建設,通過軟硬件資源整合和架構重建,形成上下聯動、覆蓋全面的省級農業農村大數據共享平臺,完善農業信息共享機制,以共享促共建,制定涉農信息資源目錄體系與相關標準,深化農業專項數據建設,促進信息共享共建”。
許世衛建議,要明確國家層面農業大數據平臺、中心和系統的建設任務,厘清不同層面平臺的銜接配合關系,制定各部門數據共享的范圍邊界,明晰各部門數據管理及共享的義務和權利。按照《國家大數據發展綱要》的要求,在2018年之前,完成農業數據共享和發布平臺的構建。
同時,圍繞農業農村信息綜合服務能力提升,充分利用信息進村入戶、12316、金農工程等推進時機,構建面向農業農村的綜合信息服務系統體系。圍繞農業資源要素數據共享水平提高,建立健全我國農業耕地、草原、林地、水利設施、水資源、農業設施設備、新型經營主體、農業勞動力、金融資本等資源要素數據監測體系。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服務能力提升,建立農產品生產的生態環境、生產資料、市場流通、檢驗檢測等數據共享機制。
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副司長王小兵認為,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對農業生產要素實行數字化設計、智能化控制、精準化運行、科學化管理,是加快建設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