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農村是大數據產生和應用的重要領域之一,是我國大數據發展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農業農村大數據作為關系居民衣食安全、生態環保、健康醫療、工業生產的本源數據,不僅對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具有流程優化和提質增效作用,而且對一二三產業融合具有耦合催化作用。
農業農村是大數據產生和應用的重要領域之一,是我國大數據發展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農業農村大數據作為關系居民衣食安全、生態環保、健康醫療、工業生產的本源數據,不僅對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具有流程優化和提質增效作用,而且對一二三產業融合具有耦合催化作用。但是,由于數據共享開放不足,信息孤島、數據壁壘、數據碎片化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大量存在,直接制約了跨部門、跨區域和跨行業的互連互通、協作協同和科學決策。2015年8月31日,國務院發布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2015年12月31日農業部發布的《關于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均明確提出政府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工程,并界定了數據共享開放在2017年、2018年和2020年三個時間節點的具體任務,力求在未來五至十年內實現農業數據的有序共享開放,初步完成農業數據化改造。
1、農業大數據共享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我國信息化的不斷推進,農業數據開放共享的基礎環境不斷優化,形成了一批開放共享的平臺和系統,但是總體來說,農業數據共享總量有限,水平亟需提高。
1.1 農業大數據共享的基礎環境得到優化
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優化了數據共享的環境。根據中國互連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其中農村網民規模達1.91億。《中國信息社會發展報告2015》顯示,2015年我國信息社會指數達到0.4351,在全球排名第88位,預計2020年前后將達到0.6,整體上進入信息社會初級階段。在整個社會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的大背景下,農業信息化水平也得到顯著提升。到2013年,我國20戶以上自然村通電話比例達到95.6%,行政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1%,開展信息下鄉活動的鄉鎮覆蓋率達到85%。農業生產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不斷推進,在天津、上海、安徽開展物聯網區域試點的基礎上,黑龍江農墾大田種植、北京設施農業、江蘇宜興養殖業、內蒙古玉米、新疆棉花大田國家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得到有序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迅猛,到2015年,淘寶村發展到780個,同比增長268%,全國農產品電商平臺超過3000家。2014年6月19日,“金農”工程一期項目通過竣工驗收,初步建成了農業電子政務支撐平臺,構建了國家農業數據中心和國家農業科技數據分中心,開發了農業監測預警、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市場監管、農村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三大應用系統。自2014年農業部在北京、遼寧等10個試點省市、22個試點縣啟動信息進村入戶試點以來,至今已建成運營近4000個益農信息社,覆蓋試點縣行政村的60%以上。農業部按照國家部門統計調查制度管理相關規定,已建立了30余條信息采集渠道,布置采集點上萬個,涵蓋生產、初加工、產地流通、農戶消費等不同環節,實現省、市、縣、鄉四級行政網絡基本覆蓋,特別是基點縣、不同規模調查戶信息監測得到加強,初步形成日、周、月、季、年以及關鍵農時、重要季節定期動態采集、互動有機的信息鏈條。逐步建立并完善了21套統計報表制度,包括農業綜合統計、農業生產和服務統計、農產品價格統計、農村經營管理、農產品加工及農業資源和農村能源環境等信息,共計報表300張,指標5萬個(次)。這些基礎設施的完善為農業數據共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 初步形成了一批農業數據共享和發布平臺
大數據背景下信息開放共享需求日益強烈。2007年我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2015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要點》以及《促進大數據發展綱要》,均明確強調推進信息公開共享工作。近年來,各涉農部門分別加強了數據的開放共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國家統計局制定了《農業產值和價格綜合統計報表制度》,發布歷年全國、分省農業資源、農產品生產數據以及農村和城鎮住戶抽樣調查數據,特別是人均食物消費量數據;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建立了《全國糧食價格監測報告制度》,對外發布和共享生豬生產者價格和主要農產品批發價格等信息;商務部建立了《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產資料市場監測系統》,發布有關農產品的市場和貿易信息;國家糧食局建立了《國家糧食流通統計制度》,對外發布糧食產量數據等;農業部主要圍繞生產、價格和成本收益等三大類指標開展了監測統計工作,大體上實現了主要農產品和重要生產資料的基本覆蓋,自2005年起,利用“金農工程”一期建設項目,農業部建立了國家農業數據中心。2007年起建立了重要數據共享制度,市場與經濟信息司每月匯總各司局主要數據,編印《農業農村經濟重要數據月報》。農業部從2003年起推出的《農業部經濟信息發布日歷》制度,較好地發揮了服務生產和消費、引導市場預期的作用。在農業科學數據方面,2002年科技部正式啟動建設國家科學數據共享工程,試點建設9個學科領域的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其中包括了農業科學數據共享中心,截至2013年底,該平臺已經完成整合12大類農業學科的60個農業核心主體數據庫,共計數據集700余個,占我國農業科學數據資源存量總數的80%,數據量達到3217GB。
1.3 農業大數據共享的水平有限,質量不高
從我國的涉農數據采集來看,主要是圍繞生產、消費、市場、貿易、成本和庫存等6個方面開展監測統計。生產方面,主要是國家統計局、農業部和國家糧食局開展監測,在大宗農產品上,共享的水平相對較好,但是涉及到小宗農產品,信息的監測和共享的相對不足,特別是當社會上出現“蒜你狠、豆你玩”等時,沒有一個部門能夠給出準確的信息;在消費方面,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農產品消費統計調查制度,只有國家統計局通過住戶調查得到部分數據,但是只是局限在本部門內部使用,其他部門很難得到,這嚴重影響了對消費的判斷;庫存方面,庫存數據主要包括國家庫存、商業庫存和社會庫存三部分,國家庫存為國家糧食局掌握,但是1995年,國家糧食儲備局、國家保密局聯合印發的《糧食工作中國家秘密及其秘級具體范圍的規定》(國糧辦聯[1995]161號)明確規定:“全國糧油儲備總規模、實際儲藏量和分布情況以及相應的資金數額”是絕密級數據,這使得庫存數據無法對其他部門開放和共享;在價格數據方面,農業部、商務部、發改委和糧食局以及供銷總社等分布開展了生產者價格、批發價格和零售價格監測,但是各個部門因為指標解釋和調查樣本不一致,很難共享,數據打架問題時常出現。從我國主要數據的共享情況可以看出,目前我國農業數據重復建設的多,開放共享的少,發布的部門多,有效銜接的少,消費庫存數據缺乏,或以保密為由,不主動發布,這不僅嚴重影響了我國數據的公信力,妨礙了公眾的知情權,也嚴重影響了全面科學準確的決策水平。
2.農業數據共享中存在的問題
農業數據資源本質上屬于公共產品,除極少數涉及國家秘密或商業秘密的信息外,理應全部共享公開。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體制機制束縛、技術約束和現實障礙等使得信息資源對上不對下、“以鄰為壑”、條塊分割,產生了信息“孤島”和數據“沉睡”現象。
2.1 體制機制存在局限障礙
我國現行的農業統計管理體制具有集中管理與雙規制運行并存的特點。集中管理表現在各部門開展統計業務均需向國家統計局審批、備案,數據發布由國家統計局進行;雙軌制表現為多個部門同時參與農業統計工作。目前參與農業數據統計的部門有國家統計局、農業部、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商務部、國家糧食局、供銷總社、中儲糧和中儲棉、新華社等機構。僅農業部內部,就有12個司局和9家部屬事業單位同時開展監測統計工作。這種體制有助于各部門根據自身需求深入開展數據獲取工作,但是也造成了數據重復采集、指標難以銜接等問題,不同部門間“不愿”、“不敢”、“不會”的情況依然較為普遍[12]。一是從部門利益出發,將數據占為部門或者個人所有,習慣于形成數據獨占或壟斷;二是以《保密法》為依據,往往遵循“于我有利,數字謹慎”的原則,涉密信息只能通過紙介質運轉,不能觸碰保密紅線;三是傳統的工作方式阻礙數據共享。各個部門,各取所需、各為其政,造成數出多門、相互矛盾,甚至數據打架的情況,阻礙了數據的開放共享。
2.2 共享技術支撐不足
由于歷史上沒有重視數據的共享,原有歷史數據在數據格式、數據類型、存儲類型、存儲標準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缺乏共享標準體系,沒有針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數據格式匯交技術,特別缺乏針對農業多源異構、結構化、半結構化數據的標準化技術和海量數據管理的模型技術;二是缺乏不同平臺的整合技術。目前我國農業存在諸多網站和數據平臺,但是各個平臺之間層次不清晰、覆蓋內容不一致,架構布局不合理、尚不能實現互聯互通;三是缺乏便捷、高效的數據查詢、瀏覽、檢索、分發技術。目前我國已經開放的一些數據平臺中,要么數據無法瀏覽,要么數據無法下載,要么數據鏈接不存在,平臺的便捷性和可訪問性較差。
2.3 政策法規建設滯后
我國在數據開放共享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度標準建設相對落后,關于共享開放原則、數據格式、質量標準、可用性、互操作性等尚未做出詳細的規范,導致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數據共享開放能力不強、水平不高、質量不佳。另外,因數據開放共享引發的對個人隱私與數據安全的威脅是人們尤為關注的重點。當前大數據應用所適用的隱私與數據安全保護法規政策大多沿用多年前的法規文件。我國在農業數據共享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對于如何利用數據、如何保護隱私,沒有給出清晰的界定。在這方面應該學習國外發達國家,如澳大利亞政府于2012年7月發布的《信息安全管理指導方針:整合性信息的管理》為海量數據整合中所涉及到的安全風險提供了最佳管理實踐指導。英國在其《開放數據白皮書》明確將在公共部門透明度委員會(監督各部門數據開放的核心機構)中設立一名隱私保護專家,確保數據開放過程中及時掌握和普及最新的隱私保護措施等。
2.4 共享標準規則缺乏
共享標準是形成數據共享的底層支撐。只有將元數據的標準搞清楚了,數據融合才能順利實施。現有監測統計體系中同一個指標數據獲取的標準不同,有的選擇的是全面調查,有的采取的是抽樣調查,有的則是參考遙感影像;在不同環節上,有的側重于批發市場,有的反映的更多是農戶環節。這些數據客觀上容易造成信息監測統計標準不統一、口徑不一致,造成數出多門、甚至數據打架的情況。歸根結底是缺乏明確統一的頂層采集需求。現有統計體系與現實的匹配性差。如現有監測統計體系未能圍繞農業部重點調控的糧、棉、油、糖、肉、蛋、奶、蔬菜、水果、水產品、飼料和農資18個(類)品種,形成一個(類)品種一套數據的監測統計制度,數據采集工作與現實的需求脫節,造成了數據的部門分割,而針對不同部門又缺乏統一的共享標準。
3.促進農業數據共享對策
要促進農業數據的共享開放,必須從共享頂層設計、共享技術突破、共享內容標準制定、共享機制完善和法律法規保障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和統籌規劃。通過農業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推動資源整合,打破數據壁壘,按照“共享為原則、不共享為例外”的要求,強化數據就是資源的意識,推動全國涉農信息形成“一盤棋、一個窗口對外”的農業農村大數據共享格局。
3.1 加強數據共享頂層設計
(1)構建農業數據開放共享平臺。明確國家層面農業大數據平臺、中心和系統的建設任務,厘清不同層面平臺的銜接配合關系,制定各部門數據共享的范圍邊界,明晰各部門數據管理及共享的義務和權利。推動各級政府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互聯共享、制度對接和協作協同。按照《國家大數據發展綱要》的要求,在2018年之前,完成農業數據共享和發布平臺的構建;
(2)構建中國現代農業基準數據共享應用體系。圍繞農業農村信息綜合服務能力提升,充分利用信息進村入戶、12316、金農工程等推進時機,構建面向農業農村的綜合信息服務系統體系。圍繞農業資源要素數據共享水平提高,建立健全我國農業耕地、草原、林地、水利設施、水資源、農業設施設備、新型經營主體、農業勞動力、金融資本等資源要素數據監測體系。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服務能力提升,建立農產品生產的生態環境、生產資料、生產過程、市場流通、加工儲藏、檢驗檢測等數據共享機制;
(3)構建農業經濟運行6大核心數據共享體系。重點是圍繞糧棉油糖、畜水產品、水果、蔬菜等18個重要農產品,建立農業經濟運行6類核心數據體系。
3.2 完善數據共享技術體系
在“云物移大智”(即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智慧城市)時代的信息共享必須要有多種數據共享技術的支撐。
(1)數據標準化技術。包括農業數據的清洗處理技術,農業數據資源編目技術和數據格式規范技術等。其中數據清洗不僅要通過人工校驗,還要開發數據清洗模型和算法,通過數據間的相互印證和邏輯關系校準異常值,補齊缺失值,形成規范統一的元數據。
(2)共享系統對接技術。針對跨平臺、跨部門、跨系統的不同需求,亟需研究高通用、可伸縮、易擴展的平臺對接技術,實現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的對接,實現數據機器可讀可記。研發數據融合模型和資源交換技術體系,包括統一的通信協議、消息處理機制以及業務交換流程等;
(3)數據存儲技術。針對海量數據的實時性、快捷性調用需求,基于傳統的數據庫,研究開發基于hadoop和Mapreduce等平臺的云存儲技術,以及開發數據一體機,實現存儲與計算的并發運行。
(4)海量數據檢索技術。針對數據產品多源性、海量性和繁雜性特點,規范和統一數據文件管理方式,開發能夠支持海量影像數據的快速調用、動態顯示的模糊檢索和精準檢索運算技術,包括布爾檢索,邏輯檢索、截詞檢索、臨近檢索和字段限制檢索等;
(5)共享數據安全技術。綜合利用防火墻技術、入侵檢測技術、安全評估技術、防病毒技術等,建立完整的、立體的、多層次的系統安全防御體系。
3.3 制定數據共享內容標準
數據標準是數據實現共享的基礎支撐條件。推進現代農業數據標準體系建設,亟需建立農業數據基礎標準、采集標準、質量標準、處理標準、安全標準、平臺標準和應用標準等。
(1)農業數據基礎標準包括元數據標準、數據標準術語、交換格式標準、轉換標準和數據參考模型等;
(2)農業數據采集標準應該涵蓋農業數據采集分類目錄、采集對象標準、采集指標標準和采集流程標準等;
(3)農業數據處理標準包括數據整理標準和分析標準等;確保農業數據整理、共享和分析等環節的規范性、完整性、重復性、準確性、一致性和同步性、及時性和可用性、易用性和可維護性等。
(4)農業數據質量標準要從數據規范、完整性、重復性、準確性、一致性和同步性、及時性和可用性、易用性和可維護性等方面制定質量評價標準、溯源標準和質量評估方案;
(5)農業數據安全標準,是確保數據生命周期安全的保障,應該包括網絡安全標準、系統安全標準和農業數據戰略保護標準等。
(6)農業數據平臺標準主要涉及數據庫產品標準、非結構化農業數據管理產品標準、可視化工具標準、處理平臺標準和數據平臺測試標準等;
3.4 完善數據開放共享機制
建設涉農部門、涉農行業、涉農領域信息共享機制,逐步實現上下級、部門間、跨領域的農業數據信息共享、發布和開放利用。
(1)建立涉農數據資源共享協商機制。針對涉農數據共享和交換的內容、范圍、用途和方式,開展專家會商,供需協商。除依法確定不能共享的信息外,信息提供單位應當免費、及時和全面地共享涉農數據;
(2)建設農業數據資源共享目錄,加強涉農數據資源整合,避免重復建設。制定農業數據開放共享的日程表,提前向社會公告全年數據公布的具體內容、時間和渠道,保障社會公眾知情權和公共數據獲取權;
(3)建立農業數據分析與共享規則。各個共享部門共同商定數據共享規則,保留即時訪問的系統接口,并就有關數據分布式上傳和整理形成一致步驟;
(4)建立信息安全保密協議機制。各部門、各單位在涉農數據資源共享過程中應當加強涉農數據資源管理,統籌考慮信息安全,健全涉農數據安全監管機制,妥善保管涉農數據資源,確保共享信息資源的安全;
(5)探索建立權威透明的農業信息發布機制。確定信息發布主體、發布內容、發布時間、發布渠道,形成“一個部門、一種聲音”的格局,通過開放促進共享。
3.5 加強數據共享法制保障
法律法規是實現數據共享持續發展的法律保證,主要涉及運行管理、數據管理、各用戶的權利與義務以及工作組織形式等。
(1)建立農業數據共享法律制度體系。針對共享的內容、標準、范圍、權利和義務,制定一套完整的規章制度,解決數據共享中無法可依,有法無保等問題,為共享技術的實施掃清障礙,如美國很早就建立了“公平信息實踐法則”,2012年2月29日,紐約市通過了《開放數據法案》,這是美國歷史上首次將政府數據大規模開放納入立法。2014年美國在全球大數據白皮書–《大數據:把握機遇,守護價值》中提出了《消費者隱私保護報告》來進一步強化對大數據背景下對隱私保護的立法;
(2)建立大數據安全評估體系。建立現代的監管制度和評估體系,明確參與單位職能定位,做好大數據平臺及服務商的可靠性及安全性評測、應用安全評測、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
(3)建設重大風險識別大數據支撐體系。研發網絡安全威脅特征、模式追蹤、分析技術和模型方法,實現對網絡重大風險的及時識別與有效防護。
4.結語
總的來說,我國在農業大數據的開放共享上仍然存在總量偏低,可機讀性差,數據更新比例低等問題,在數據開放共享的道路上存在體制機制、標準技術、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困難,但是從長遠來看,農業大數據的開放共享是必然趨勢。數據的開放共享將從政府的推動開始,通過整合跨層級、跨部門、跨領域的信息,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通過搭建開放式、協作式平臺,實現創新的協作協同,通過眾包眾籌、創新實踐實現農業數據的共享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