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屆展會上5G、物聯網、VR等技術產品大熱的同時,還有一個領域正在悄然升溫,那就是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其實是一系列熱點技術的總稱,它是基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制造過程、系統與模式的總稱。智能制造具有以智能工廠為載體、以關鍵制造環節智能化為核心、以端到端數據流為基礎、以全面深度互聯為支撐四大特征,其目標是縮短研發周期、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降低資源能耗。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工程師劉釗介紹說,我國制造業規模全球領先,有著世界最為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制造業體系,在多個工業領域具有產量優勢。制造業增加值達22萬億美元,制造業產出占世界比重高達21%。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我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高鐵、核電、航天等高端制造領域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同時,我國信息產業發展水平全球領先,中國信息產業用戶數量世界第一,業務應用快速發展,技術研發和設備制造能力不斷提升,部分骨干企業已初具國際影響力,形成了涵蓋軟硬件研發制造、網絡設施建設運營、信息服務等主要領域的產業體系,已成為舉世矚目的互聯網大國。
盡管我國已經初步構建了完整的智能制造支撐產業,智能制造裝備所需的關鍵零部件產業已成雛形,但市場份額依然有限。劉釗分析說,主要原因是我國智能制造在核心關鍵技術依然受制于人;我國智能制造系統集成企業實力與規模與國外龍頭企業如西門子、GE等存在一定差距。
結合本屆通信展,劉釗認為,參展多家企業在工業網絡化和工業大數據方面已經有了一定探索。網絡化方面,國內企業面向工業互聯網的裝備網絡化改造已經展開。傳統生產裝備的網絡化改造大體有兩類路徑,一是基于新增傳感與網絡接口的疊加方案,二是基于對傳統工控協議進行增強改造的優化方案。疊加方案適用于在不對已有機器設備進行大規模更新換代的基礎上增加數據采集能力的場景,如中國電信為濰柴動力一號車間進行了網絡改造,利用無源光網絡(PON)、LTE等技術,實現了數百臺機床設備的聯網改造。優化方案適用于傳統技術無法適應新需求的情況,如華為與川儀合作,對傳統工業總線技術進行升級改造,將傳輸速率從傳統的31kbps提高到200kbps,基本滿足了現場數據傳輸的需要,但這種改造還需要后續標準化工作的支撐。
在工業大數據方面,劉釗認為,工業大數據已經成為智能制造發展的重要核心之一,而新型工業數據平臺將會成為構建智能應用生態的關鍵。隨著跨界融合的不斷深入,一系列新型工業數據平臺開始涌現,橫向整合了多個環節的數據,縱向打通了企業管理層與生產現場層的數據,為深層決策優化提供了基礎。以GE為工業互聯網專門打造的Predix平臺為例,其核心能力在于對底層設備數據的感知采集、協議轉換、網絡傳輸與平臺集聚,并通過開放API和共享軟件開發工具,實現企業用戶或第三方自主開發智能應用,進而形成豐富多樣的智能制造應用生態體系。目前在國內,如中國電信、華為、和利時等企業都在圍繞新型工業數據平臺開展戰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