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華京津冀醫療健康大數據高峰論壇上,一場圍繞如何打通醫療大數據,提高醫院效率和為患者提供精準的醫療服務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清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執行副院長韓亦舜表示,目前的醫療數據分散,并未開放。“如果數據不能共享顯然無法產生價值,我們一定要捅破窗戶紙,或者是找到解決瓶頸的道路。”
Teradata大數據首席顧問肖立宏也表示,國內大數據的發展水平不比國外慢,但國內的數據獲取比較困難。
他同時列舉了國外醫院和機構利用醫療大數據中的幾個例子。首先是醫療保險公司,都是通過大數據的平臺和方法來規避理賠風險和處理理賠的信息。
國外醫院利用大數據能對所有患者的信息做一個流程的分類,把相似的人分成一個群體,將有些不必要的檢查去掉,比如說患者已檢測過的身高、血型等。
“不僅為醫院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治療,為醫院節省了資源,也為患者節約了成本。”肖立宏表示。
目前,我國的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也希望對一些重點的疾病做大數據的分析。比如說對高危疾病進行預警。
但是,據統計,每個醫院在醫療健康方面都有HIS系統,甚至一個醫院有200多個HIS系統,相互之間的格式不一樣,根本沒有辦法互通所以底層的數據如何互聯互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HIS還只是系統中的一小部分。
醫渡云首席數據科學家彭滔表示,首先是醫院業務流程的復雜性。一個三甲醫院內部信息系統達到一兩百,醫生間處理的業務流程、差異性太大。
另外,中國醫療信息系統不是一個碎片化的系統而是一個粉末化的系統。“國外電子病歷廠商只有5家,而國內前20的廠商加起來不足電子病歷市場的20%。”彭滔。
面對這樣一個粉末化的市場怎么辦呢?彭滔表示,目前只能把數據做集成,把所有的數據統一到一個信息平臺上,上層的應用就不用擔心HIS、EMR、LIS、RIS。通過數據同步,對數據進行分析、影射、結構化、歸一化,最后是應用,對數據進行整合。
從醫療大數據的商業化來看,阿里健康總架構師陳志剛表示,醫院對醫療數據的使用,以及他們愿意支付的意愿其實在目前來看是不明確的。“對患者來說,我們在過去的實踐中發現患者愿意購買的不是數據而是服務,所以說要把數據轉化成服務,對患者有直接利益的服務,這中間其實是需要有一個數據和相關線下服務的結合的落地,這是有很大的挑戰的。”
數據過于分散讓阿里目前更傾向于C端市場,“通過可穿戴設備把服務以及對用戶的健康管理放在后面進行支撐,后續包括數據分析、自動診斷、遠程問診都可以打通。”
本次論壇由清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醫療健康大數據研究中心等主辦。清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5月,目前成立有工業大數據研究中心,經濟金融大數據研究中心,保險大數據研究中心、醫療健康研究中心等。清華數據創新基地,即清數D-LAB,是在清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清華大數據產業聯合會和啟迪創業孵化器大力支持下成立的大數據創新創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