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大數據的時代,人人都在電子空間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不被監控只是一個概率事件,或者不值得監控。
近年來,個人信息泄露事件層出不窮,公民個人的信息安全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除了電信詐騙,每當網絡上某個人被圍攻之后,往往也會有人在網上貼出他的身份證號碼、住址,乃至開房記錄。
這是一個大數據的時代,人人都在電子空間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早上起來,打開手機,手機不斷與基站聯系,機主大概在什么地方,經過了什么地方,就留下了痕跡;在路上,打開手機瀏覽器又再次留下Cookie數據,瀏覽了什么網頁,很可能被別有用心者收集;交通卡,從哪里進哪里出,也被服務器記錄;中午,吃了什么,信用卡可以查詢到消費的場所,飯店的記錄,甚至能精確到吃了什么菜,幾個人;在上班的時候,使用聊天工具,可能留下痕跡,很多單位,也有記錄員工操作的軟件;下班了,打車軟件、聊天軟件都可以上傳GPS數據;晚上,在哪里開了房,不但有消費數據,也有攝像頭精確記錄。這些數據綜合起來,不但可以清晰地描述一個人的生活軌跡、行為、愛好,乃至不愿意被人發現的隱私,在別有用心的收集之下,都是清清楚楚的。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不被監控只是一個概率事件,或者不值得監控。
完全不留下這些數據,個人在現在的技術社會中,就難以舒適生活,甚至難以生存下去。因為手機、出行、聊天、支付都是建立在這些數據之上的,不留下數據,就無法生活。這就是所謂的大數據時代。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數據,應該是與身份分離的。簡單的說,就是收集數據的平臺,即使能知道每天城市所有人的出行軌跡,但是,他們必須不能知道,每一條出行的軌跡所對應的人的身份,至于出售這些數據,則更是違法的。
當下公民信息被泄露,有犯罪分子侵入信息系統獲取,也有電信、快遞、銀行、醫院、學校、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利用自身崗位的特殊性,違反職業道德和保密義務,將信息數據竊取、出售牟利。就在這兩天,就有6名在網站上倒賣北京200萬學生信息的教育從業人員被判刑。有了特定來源的數據,詐騙者就可以做到對受騙者狀況的清楚了解,這讓很多人誤以為真的是政府機構。
實際上,我國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性文件來保護公民信息,保護數據與身份的分離,以及數據不被濫用。但是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卻越來越嚴重。除了相關領域的立法,政府在執行層面都有待加強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民眾對于信息保護的觀念還非常淡漠。之前就有人在自己的微博上公開明星信息,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違反了法律。
對于中國公民的信息安全問題,提高全民的公民信息安全、信息保護意識,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值得指出的是,公民信息保護,只是公民權利保護的一個子集。公民信息保護程度的提高,與公民權利的提高,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