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各地政府推行“一門式”政府服務改革有哪些政策背景?珠三角地區在實施“一門式”政府服務改革中有哪些經驗可借鑒?昨日上午,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張玉做客“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專題培訓班,結合佛山市“一門式”政府服務改革的先進經驗,講述了她對深化政府服務改革的見解。
著力解決群眾“辦事難”
“正如李克強總理談簡政放權時所言,要用減政府權力的‘痛’,來換得企業、群眾辦事的‘爽’。”張玉提出,“一門式”政務服務改革以群眾需求為中心,打破政府部門壁壘,建立直接服務群眾的“一窗式”服務平臺。窗口工作人員要實現由“專科醫生”到“全科醫生”的轉變,著力解決群眾“辦事難”問題。
張玉認為,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內容,也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決策。“一門式”政務服務改革通過信息化手段整合現有工作資源和流程,倒逼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促進公共服務標準化和均等化,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順應了大數據時代行政體制改革的要求。
“合門并窗”培養全能員工
談及佛山市在推進“一門式”政務服務改革的經驗,張玉介紹,佛山市以“把簡單帶給群眾、把復雜留給政府”,著力解決群眾和企業“辦事難”為改革核心理念,敢于“動大手術”,通過“合門”“并窗”掃除人性化服務障礙。通過培養“全能”工作人員,使工作人員實現由“專科醫生”向“全科醫生”的轉變,服務窗口減少了30%,工作效率卻大大提高。
此外,佛山市推進“三單管理”,對政府審批事項,整理出“負面清單”“權力清單”和“監管清單”,厘清部門職責權限。編發“三個清晰告知”,對進駐窗口的282項審批事項進行梳理,清晰告知部門“哪些事項應該入門”、窗口工作人員“事情應該怎樣辦”、群眾“在基層行政服務中心可以獲得什么服務”。通過對行政審批服務的標準化建設,促使工作人員辦事“認流程不認面孔、認標準不認關系”,減少了審批過程的主觀性、隨意性和差異性,實現了“一審一核”“即辦即審”“無差別審批”的改革目標。
建設“互聯網+”服務型政府
當前各地政府在推進“一門式”政務服務改革過程中,也遇到諸如部門統一思想難、信息共享難、法律授權難、人員保障難等困境。張玉建議,各地政府要基于大數據時代的實踐探索,著力建設“互聯網+”服務型政府,利用信息化的工具和互聯網的跨界創新成果,建成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為此,各地政府在推進政務服務改革中要構建民政公共服務平臺,建好民生數據庫。將信息共享平臺的一次性采集的各類民生數據匯總到綜合數據庫,實現信息共享應用和電子材料的存檔應用。這樣,便可精減申辦材料,減少辦事人到現場次數,進一步提升政府對民眾的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比如,如果機場數據庫里存有乘客的頭像照片、指紋、對應的身份信息等數據資料,市民在乘坐飛機出行時就可以不用帶身份證了。”張玉舉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