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浙江,數據強省,這是互聯網時代,浙江未來新的發展坐標。
浙江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的阿里巴巴,以大數據推動各產業跨界融合;浙江大數據洞察民生需求,在公用事業、健康醫療等領域創造出更加豐富的公共產品,老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浙江還在全國率先實現服務和數據資源向公眾開放,推動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本期經濟周刊,我們聚焦時髦的大數據、云計算,本報記者專訪了這一領域內資深、權威的專家,試圖為讀者展現大數據——這一時代利器給予未來的無限可能性。
大數據,該如何擁抱你
信息大革命告訴我們,“0”和“1”并不是簡單的二進制數碼,它可以在虛擬世界拼湊出一個多維全景的“你”。周五的下午,你開始為晚上的家庭聚餐發愁,趕緊在網上訂上一桌美味的飯菜;等到晚上,你打開電腦,搜索適合周末出游的目的地;周六的中午,朋友圈里出現了你在周邊鄉村郊游的美圖……這些尋常的生活場景用數據碎片進行記錄連接之后,大數據所“掌握”的你就越來越有模有樣。
當然,大數據的使命不止于認識“你”,更在于推動生產生活向著“你”的需求前進。6月29日,浙江大數據交易中心召開首屆會員大會。這讓人們看到大數據在我省從“認識”功能到經濟社會“指揮棒、參與者”的全新轉變,它出現在政府的便民服務中,出現在各種消費場景中,還出現在工業企業的車間流水線上。大數據產業,浙江究竟要如何擁抱你?
數據越交換越增值
“數據越交換才越增值,交易中心是數據共享運用的潤滑劑。”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總工程師厲敏說,數據之間是相關關系,交易中心給這種相關性提供了實現的平臺。
今年3月,省政府批復同意籌建浙江大數據交易中心,由浙報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百分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浙商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設立。時隔三個月后,我省首個大數據交易中心終于公布了《浙江大數據交易中心交易規則》等一系列規章,迎來首批簽約的50多個會員單位。
簡單來說,浙江省大數據交易中心,是一個促進數據提供方和需求方找到交易匹配、完成數據交易的交換平臺,也是一個提供數據加工、整合、脫敏、模型構建等服務的數據管理平臺。
放眼全國,浙江的大數據交易中心來得不算早,卻是恰當其時。在首批入駐交易中心的會員單位中,數據提供方和需求方的邊界已不明顯。“運營商、醫療服務公司、金融機構等,他們既是供應方也是需求方,都在期待數據交互后的化學反應。”浙江大數據交易中心副總經理來磊介紹,交易中心是為促進數據資產商品化,更是為了讓游散在各個市場主體手上的數據資源化為產業轉型升級的科學依據。
相比以往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大數據是對所有的數據進行超級運算分析。美國奈飛公司翻拍的電視劇《紙牌屋》之所以大獲成功,就是因其在演員選擇、情節發展、播放方式上信任了大數據分析,通過對3000萬人次的觀影行為、400萬次的影評和300萬次的搜索請求抽絲剝繭最終確定。
大量、高速、多樣、價值、真實。不可否認,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變革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2014年5月,我省出臺《關于加快發展信息經濟的指導意見》,率先提出加快發展信息經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2016年3月,我省發布《浙江省促進大數據發展實施計劃》,提出要把我省打造成全國大數據產業中心。
“其實交易中心提供的是一個數據公開流通的平臺,未來我們還將圍繞交易中心打造一個產業生態圈。”來磊說,浙報傳媒正在建設的“富春云”互聯網數據中心項目,將形成6000個機柜、近10萬臺服務器的服務能力,提供云基礎設施、大數據交易配套等數據服務;同時,浙報傳媒還將打造孵化器模式的大數據創客中心,設立總額10億元人民幣的大數據產業基金,形成覆蓋大數據全產業鏈的開放性生態系統。
孤島數據亟待解封
互聯網在塑造“地球村”的同時,早已打通信息壁壘,在新技術的追求上,國內和國外的差距并不遠。
就目前來看,全球的大數據產業還處于發展初期,我國的大數據產業才剛剛起步。依托于信息技術產生的大數據產業,不同于傳統產業,對資源要素依賴較小,各地競相布局,謀取先發優勢。
在貴州,現在有一個新詞兒,叫“貴漂”。貴州是國內提出發展大數據產業較早的省份,大量網絡信息技術的使用讓貴州開辟出一條以現代科技為主的發展路徑。交易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印象中青山秀水的地方,如今已變成年輕人創業的新天地。
然而,對大數據的利用并非短時間內就可以完全駕馭,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在未來仍有許多挑戰。
厲敏認為,首先在于政府和公共數據沒有完全開放共享。各級政府機構擁有海量的原始數據,如氣象、人口、環境、土地等公共數據,安全、海關、旅游等管理數據,教育、醫療、金融等服務數據,這些構成了社會發展與運行的基礎。“當數據在具體的政府單一部門時,產生不了任何價值,但如果將這些數據進行關聯分析, 將產生巨大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厲敏說,停留在“孤島”上的數據亟待解封。
浙江在全國率先啟動的政府自身改革“四張清單一張網”,其中的“一張網”——浙江政務服務網,便是政府數據開放共享的一次嘗試。在諸暨市辦證中心,工作人員辦理建筑施工企業安全生產考核合格證書的延期手續。材料通過浙江政務服務網上傳后,不到10分鐘,企業就領到了證書。上線兩年多來,這些數據從50多個孤立的省級機關大樓機房出發,被轉移到浙江電信和華數集團其中的專用數據中心,打破部門數據壁壘。
去年10月,我省成立全國首個省級數據管理中心,通過政務服務網的數據交換,省級中心可以和全省90個縣市,43個部門窗口,實現信息資源實時共享應用。即便如此,政府的數據大遷徙也才剛剛起步,資源整合仍是未來相當長時間內的重要工作。
其次是數據的質量。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應洛認為,數據質量是大數據產業這座大廈的基礎,但如果數據質量不高、基礎不牢靠,大數據產業就可能岌岌可危。
還有一點,是對個人隱私保護的挑戰。正如開篇所提及的,大數據通過碎片化信息的拼湊可以推理出一個幾乎“原版的你”,而大數據治理、個人數據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未跟上產業前進的步伐。在數據共享、開放的背景下,不僅政府機構之間、企業不同模塊之間需要數據共享,不同企業之間也會形成共享,這樣一來,只要某個數據庫出現安全漏洞,個人隱私或企業商業秘密的泄露將可能是全方位的。
大數據孕育生態圈
6月29日,省旅游局發布《關于全省旅游基礎數據庫建設的通知》,其中提到,到2017年我省旅游基礎數據庫覆蓋面要達90%以上,初步建成全省旅游產業信息服務平臺。
“旅游大數據的應用,恰巧反映出我省在大數據產業布局上正在抓緊推進的幾件事。”厲敏說,數據源的獲取需要強大的基礎設施網絡,從“寬帶浙江”到“云上浙江”、“智慧浙江”,我省正在努力提高數字傳輸主干網容量和傳輸速率,在基礎設施上保障產業發展;同時成立相關部門和培養龍頭企業,對海量數據存儲、數據挖掘、圖像音視頻智能分析、信息傳輸、信息安全等技術研發領域進行統一協調和管理,引領示范。
大數據產業在浙江,有其先天優勢。如杭州,云集了阿里巴巴、網易、海康威視、華三通信等行業龍頭企業,形成了“阿里云”、 華數為代表的云服務基礎設施提供商,以華三為代表的云服務提供商,海量的云應用企業構建了較為完整的大數據產業鏈。省經信委信息化基礎設施處負責人告訴記者,前段時間工信部在各省征集大數據產品、服務平臺和解決方案的優秀案例,原本十個配額,我省申報了四十多項。
在近日的云棲大會·成都峰會上,浙江華禹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經過緊張的封閉研發,多套天氣水利系統在阿里云市場已緊急上線,可幫助政府實現對城市積水深度預測、臺風路徑預測等。華禹科技在阿里云發布的臺風路徑查詢分析系統,收集了自1945年以來所有影響中國的百余個臺風的行走路徑、風力風速、水雨等情況。一旦有新的臺風生成,系統就可以通過阿里云的機器學習算法同歷史臺風庫進行對比。1秒內計算出最相似臺風,為預測汛情提供參考。
雖然互聯網企業天生就有大數據的基因,但大數據可能帶來的巨大價值也正在被傳統制造業所認可。
大數據之于傳統制造業,正是“中國制造2025”對于智能制造的呼喚。比如,在設備運行的過程中,通過傳感器技術實時感知數據,使得生產過程中的突發因素能被精確控制,一條條柔性生產線出現在浙江的工業企業車間;又比如,對制造業大規模定制中的大數據進行挖掘后,實現了流行預測、精準匹配、營銷推送等,讓不少企業找到供給側改革的方向,找到“浙江智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