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消息,據《大西洋月刊》報道,從宏觀角度來看,大數據絕對是個好東西,它能解決許多人腦處理不了的復雜問題。它可以幫助公司削減開支,幫助市政人員規劃城市,幫助情報機構追查恐怖分子,幫助衛生部門預測傳染病爆發,甚至能幫助警方預知犯罪的發生。決策者越來越依靠大數據,這一復雜的算法成了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一環。
大數據也有副作用
但如果這些數據是關系到人的,尤其是社會上缺少話語權的弱勢群體的話,這一算法就會產生不少的副作用。對許多美國窮人來說,這些覆蓋了他們生活各個角落的數據會成為他們脫貧致富的絆腳石。
在美國,低收入群體是最受大數據關注的族群。除了預防和打擊犯罪的警察,各種公益項目、兒童福利機構和反家暴組織都在關注著這一群體的一舉一動。
在某些地區,為了評估公共福利如食品卷的發放情況,申請人需要錄入指紋并進行藥物檢測。一旦你開始領取這些福利,政府就會監控你收入的流向,有時還會有專人來家中進行家訪。
各類機構搜集來的數據最后很有可能都會反饋到警方的系統中,因此警方會加強對此類群體的監控。“這些數據成了龐大信息流的一部分,不過許多人并不知道自己一直活在別人眼皮底下,而這些信息有時會在生活中造成許多不公。”巴爾的摩大學法學教授吉爾曼說道。
一旦這些人群犯了錯誤被警察拘捕,那么這就會成為他個人信息中的一個污點,未來想找份工作都很難,而貸款或租房更是會成為大問題(因為企業雇主和貸款機構的數據庫與警方有合作)。
大數據的判斷過于冰冷
“大數據系統只是算法,它并不懂得法律,如果它根據數據判定這些人不適合申請貸款或工作時,就會在法理上違反無罪推定原則。”渥太華大學教授科爾說道。
眾所周知,“無罪推定原則”是人們享有的正當司法權力之一。科爾表示:“在司法審判當中,人們有發言權,參與聽證和推翻供詞的權利。”如果大數據系統成了人們決策的大腦,就會產生所謂的“算法正義”,這對許多人是非常不公平的。
吉爾曼教授一直致力于幫助這些弱勢群體消去錯誤的不良記錄,雖然他的工作卓有成效,將許多記錄從公共數據中刪去,但原本的數據庫還是留有存檔,如果官方不進行全面更改,它們依然會是定時炸彈。
盡信書,不如無書
大數據的魅力也讓聯邦貿易委員會傾心,為此,它們去年九月還專門開了一場研討會。許多與會專家認為如果大規模運用這一算法,可能會帶來負面效應,因為許多人會成為他人的替罪羊,為別人的失誤買單。舉例來說,有的信用卡公司會降低某些顧客的信貸限額,而影響他們信用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因為與不誠信的人在一家商場購物。
不過也有專家提出相反意見,他們認為大數據算法的運用會將原本游離在信用評價體系外的窮人納入這一體系。研討會的報告上寫道:“如果這些窮人有一技之長,按時還錢或者有一輛車,那么他們就很有可能通過大數據進入主流信用評價體系,而沒有這一算法之前這是無法想象的。”
毫無疑問,算法可以在需要做出艱難決定時提高人的效率和準確率,大數據也可以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但如果這一過程都是冷冰冰的數字,沒有任何人文關懷的話,恐怕它會不斷加深整個社會的裂痕,讓那些本就處在社會邊緣的群體更加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