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浙江紹興供電公司利用大數據分析,發(fā)布了《2015年度變電設備缺陷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深入分析紹興地區(qū)變電站全年累計的缺陷,建立風險庫。該分析報告可提前發(fā)現設備潛在性及家族型隱患,為今后運行維護方向和重點提供參考。
《報告》從變電所電壓等級、設備電壓等級、設備運維班組、設備所屬專業(yè)、設備所屬變電所類型、緊急缺陷、設備類型、設備投產年限、設備生產廠家等9大方面系統(tǒng)分析了設備缺陷,并具體分析主變、斷路器、隔離開關、組合電器、電流互感器、電壓互感器、避雷器7類變電主設備重要及以上缺陷。
“統(tǒng)計分析采集的數據都來自2013~2015年間變電站發(fā)生的4215項缺陷。我們用統(tǒng)計圖表羅列出缺陷類別、7類變電主設備重要及以上缺陷發(fā)生概率、主要原因及針對性的防控措施。”紹興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張亮介紹說。
《報告》顯示,因設備數量較多、巡視周期較短,220千伏變電站設備平均缺陷數量占總缺陷的58%,繼保類設備發(fā)生缺陷占33%,智能變電站中智能通信設備缺陷占總缺陷的45.74%,GIS(包括HGIS)變電站缺陷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變電所8%。同時,涉及保護的缺陷是緊急缺陷的主來源,變電主設備中變壓器、斷路器缺陷發(fā)生最多,變壓器、互感器缺陷中,本體缺陷最多,斷路器多集中在二次回路缺陷等。
“大數據診斷更易于提前發(fā)現設備的潛在性及家族型隱患,做到防患于未然。”張亮談道。而在《報告》結論中,紹興供電公司也提出了具體的運維指導意見,指出設備日常巡視過程中需重點關注的部位、廠家和型號,缺陷的早期表現和苗頭特征,可采用的檢測或發(fā)現手段,發(fā)現缺陷的途徑及方式,對易發(fā)生缺陷的設備廠家建立檔案,并提出了技改、大修及產品安裝、檢測優(yōu)化建議。
據介紹,2015年與2005年相比,紹興電網單個變電站的運維人力投入同比下降了60%,運維人力配置與無人值班變電站數量間的差距逐漸拉大。而基于大數據的診斷分析使設備狀態(tài)巡視成為可能,能較好地緩解當前電網發(fā)展與運維人力資源日益緊缺間的矛盾。
“引入大數據是運維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一次轉變和嘗試。”張亮解釋道,傳統(tǒng)的設備運行維護講究的是廣撒網、多撈魚,以頻度和力度的投入來發(fā)現解決設備缺陷隱患。而將設備診斷分析接上大數據后,紹興供電公司則可以面向薄弱點、易受損設備及部位開展有針對性的狀態(tài)巡視,講究分層撒網、重點撈魚,以精準定位來把握設備運維排查方向重點。
“以一座220千伏中心變電站為例,傳統(tǒng)模式下,一日兩次例行巡視一般占用2名運維人員2個小時左右,共需4個工作時。”張亮簡明地算了一筆賬。在應用大數據結果后,一日兩次的例行巡視被分成了“1+1”的組合,即1次傳統(tǒng)例行巡視加1次針對性的狀態(tài)巡視。1次狀態(tài)巡視的耗時約為20~30分鐘,2名運維人員完成巡視總用時控制在1.5小時以內,使得一座變電站一天的巡視任務,就可以釋放出1個工作時的人力效能。
下一步,紹興供電公司將以大數據診斷為基礎,進一步優(yōu)化思路,擴大以例行巡視為主、兼顧狀態(tài)巡視的模式應用,實現有周期、有重點的全方位巡視,確保設備運維高質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