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創業公司、成立三年、做非結構化數據分析、成員均是博士博士后、技術領先、自負盈虧......”,第一次采訪Taste Analytics的創始人汪曉宇時,他是這樣形容公司的。近日,再見到汪曉宇,他激動的宣布:“我們經過一年多的技術儲備、行業調研以及產品本地化調整。2016年Taste Analytics將正式進入中國市場,推出實時動態、圖像可視化兼具非結構化數據分析能力的綜合智能數據分析平臺—— Signals。”
Taste Analytics創始人及CEO 汪曉宇
DT時代,數據技術已經成為改變商業規則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企業面臨著數據量激增、數據類型復雜、如何處理其產生價值等等問題。他們迫切需要的是一個具備更強數據處理能力,更靈活系統架構的智能平臺。
“Signals完全符合企業需求”。汪曉宇說道。它是一套可用于每一個企業日常經營的實時的智能數據分析整體解決方案。其最獨特的地方在于強大的非結構化文本文檔數據的深度分析能力,同時靈活的支撐著各種傳統的結構化數據 (報表、銷售記錄等)。
同時,Signals平臺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同時它獨特的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也方便了各個企業的管理和業務人員自由靈活地使用這個產品。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數據分析公司,Signals平臺可以成熟的分析包括中文在內的12種文字、語音等非結構化數據。
并且,平臺還具備領先的“輿情分析、語義分析、人機互動”三重機制。輿情分析方面可以簡單的舉一個例子,“我們的系統正被美國的一個醫療機構使用,通過平臺的文本分析能夠預測哪里有疾病發生。比如張三在醫院就診的時候表現出頭疼腦熱的癥狀,醫生輸入到系統中,系統就會自動告訴你在這個州有100萬個張三在同一階段出現過頭疼腦熱的癥狀,這時系統就會提示疾病預防中心可能有個疫情在蔓延。我們的平臺通過多種方式把數據采集到,進行深度分析,提供給決策者。”汪曉宇說道。
但作為一個美國的數據分析公司,在中國市場發展,如何做?
2015年底,Taste Analytics已經完成了全部產品的本土化,包括產品使用中文化、云服務部署落地化、技術支持規模化。同時提供公有云和私有云兩個部分服務,既可以讓企業使用公共云服務,又可以安全地接入企業的內部數據,和企業整個IT系統進行完美整合。
Taste Analytics把美國熱情開放的性格帶到了中國,在本土走訪了很多合作伙伴,如百分點、環信等國內知名的大數據分析公司。汪曉宇坦言,數據分析沒有其他行業競爭那么激烈,我們之間完全可以很好的互補、創新。在國內多建立合作關系,能夠幫助Taste Analytics快速實現本土化。
中美兩方企業的需求是不同的。我們如果單一的把美國的模式帶到中國來,那是不行的。汪曉宇表示,我們面向不同的客戶會提供不同的工具,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客戶在各異的行業中發掘洞察。
此外,針對中國市場的企業分析師缺失的狀態,我們給客戶提供客戶專員,會有專門的一個同事針對企業提出相關的數據分析建議與解決方法,為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
2016年是Taste Analytics的中國服務元年,汪曉宇希望能夠通過Signals平臺的推出,在中國和客戶、合作伙伴一起推動商業智能數據分析領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