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正在為人們的生活提供種種便利,關于大數據的討論已經滲透經濟、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工程師們發現一個驚人的現實:大數據已經開始獨立于人,在人類社會加自然界的二元空間之外,形成單獨的信息空間。
在近日于北京舉辦的數字化知識服務科學與工程2015國際高端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表示:“50年以前人類還是二元空間,信息還依靠人來發出,信息來自于人類社會。人們寫書、開會交流、使用媒體,計算機的信息都是人輸進去的。后來人們開始把信息進行互聯,有了互聯網、移動通信和搜索技術,信息通過互聯網來自于物理世界,去年相關調查發現,絕大部分網絡上信息的流量不是被人所占用,而是被機器人所占用,這是非常令人驚訝的。”
大數據時代真的主打“數據”嗎?許多國家開始著手對“數據”做文章。2001年中國政府和美國自然科學基金開始進入一項國際合作項目:數字圖書館,讓所有人不論何時何地都能通過互聯網訪問到全人類的知識,這個項目一共實現了250萬冊圖書的數字化。
“雖然項目一開始是為了向全世界提供圖書和資料,但是后來發現不但可以借書,還可以有很多新的服務,比如,可以實現在網上訪問名勝古跡,里面有敦煌石窟數字化三維造型。再比如,該項目把中國900多個書法家4000多件作品進行了數字化,因此可以幫助全世界學習漢語和書法的人練習書法,也可以進行書法的設計。”潘云鶴說,“我們發現海量數據如果能彼此打通,從中可以產生大量新知識,我們把彼此聯通的海量知識稱為數據海,圖書館如果擁有數據海的話就可能發展成為數字圖書館,就和原有的圖書館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能”。
因此,大數據時代不是只主打一組組的數據,這些數據可以產生更多的功能,僅僅挖掘大數據是不夠的,應該從大數據走向大知識。
在研討會上,記者了解到浙江大學正在將中醫大數據變為新的知識。他們把各種各樣的方劑、疾病、醫生、病人互相打通,將互聯網、數字圖書館、專業數據聯系起來,進行深度搜索。這樣一來,既可以研究中藥里某種化合物的成分,還可以對藥材進行各種各樣的鑒別,對藥材如何組合進行分析,這對于醫生探索新的藥方有非常大的幫助。
正是基于大數據到大知識的探索,中國工程院在2014年成立了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希望把多個數字圖書館、專業數據庫和世界上各種各樣跟工程科技有關的網站連在一起,讓大量的數據形成數據海,用數據海的特點從不同角度獲得新的知識和新的認識。
潘云鶴說:“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將為各個院士提供研究我國戰略所需要的知識,中心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向全體工程師們開放,讓我國的工程師利用其開發新的產品,了解全世界在該領域的研究進程。此外,這個中心還要承擔支持我國的產業轉型的重任。”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在研討會上表示,大數據與智能終端、移動互聯等相互結合,進一步推動了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進一步開拓了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的模式,進一步提升了政治統領和行業發展的決策科學化水平,我們正在經歷新一輪以大數據為主的信息革命和產業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