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錄入250萬冊圖書的“數字圖書館”、積累10億條數據的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數據庫、可以及時發現危險的“守護天使”……中外專家17日在北京對外介紹了最新的數字化知識服務科學與工程。
由中國工程院主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承辦的2015國際高端研討會當日召開,400余位知名專家學者出席。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指出,正在經歷新一輪以大數據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術革命。中國政府在2015年9月通過《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致力于與世界各國及國際組織一起,加強工程科技信息交流,促進實現信息共享、技術共享、資源共享。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介紹了由中國浙江大學與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牽頭實施的數字圖書館國際合作項目。該數字圖書館的用戶遍及全球53個國家,已從提供圖書資料,衍生出虛擬游覽古跡、書法設計和可視化等多種服務。
潘云鶴說,把海量數據彼此進行聯通之后,可以從中產生大量的新知識。由此,世界從人類社會空間、自然物理空間發展出新一極——“信息世界”。他認為當前需要盡快從大數據時代邁向大知識時代。
圖靈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雷伊·雷蒂亦有相似看法,“信息太多,時間太少。”他說,為解決世界信息豐富、而人類精力有限的問題,已研發出“認知放大器”和“守護天使”兩類智能代理。
專家們運用大數據在各自領域進行數字化知識服務的嘗試,比如智能城市的規劃建設、實現能源革命的能源大數據系統、醫療衛生數據庫、多媒體大數據處理等。
“中國在從大數據時代邁向大知識時代的過程中具有優勢,我們已成功打造全球首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未來將發揮更大作用。”潘云鶴對中新社記者說,成立于2014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依托中國工程院建設,旨在聯盟全球工程科技機構,已面向政策制定者及工程科技工作者提供咨詢、科研、教育等知識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