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演變(圖片來自網絡)
斯舜威“大數據”的浪潮正席卷而來,對各行各業都產生革命性影響,在有些領域產生的影響極可能是顛覆性的,并終將改變整個世界。作為“國粹”的書法藝術,帶著老古董式的清高與孤傲,或許是受到“大數據”影響最小的。然而,書法家不能袖手旁觀,等閑視之,而應迎頭趕上,順勢而為,做時代的弄潮兒。這是因為,在“地球村”時代,固守書齋的做法已經不合時宜。
大數據主義認為,歷史上90%的數據都產生于過去兩年。國際數據公司推算出2014年全世界的數據總量有4.4澤字節之多,也即4.4萬億兆字節,如果把這么多的信息塞進纖薄的蘋果平板電腦,這些平板電腦疊加起來的高度可達157000英里高,相當于地球和月球三分之二的距離。就書法領域而言,近些年所產生的數據量,恐怕也是史無前例的,請注意,我說的不是書法的質量和高度,而是“數量”。如古代書論,我有幾種版本,也就幾大冊,靜下心,花一些時間,還是有可能大致通讀一遍的。但是,當今的“書法評論家”,一個人的著作就可以達到十多部、幾十部,不久前一位書法家辦展覽,藝術簡歷說其著作有八九十種之多,以為有誤,后來發現他確實出了那么多書。去北京,一些朋友贈送其著作,是論箱送的,知道我帶不動,主動用快遞寄達。這樣海量的著作,我估計是沒有讀者吃得消全部通讀的。展覽活動之多,書法作品集之厚,就更不必說了。當然這不是“大數據”的本來含義,我只是說明當代書法數據之多。
如此海量的“書法數據”,按照傳統的方法全部閱讀實無可能,如果無法閱讀,大量沉淀,這些數據就將成為無用信息,甚至成為垃圾。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運用網絡技術進行統計分析,對所有數據進行整合。你需要什么數據,網絡就可以提供什么數據,比如我需要知道贈送我書的朋友對某一觀點的看法,通過大數據檢索一下,就能立馬知道。并且,還可以知道古今書法家、書法評論家持相同、相近觀點的所有數據。從古到今,都可以進行點線面的全覆蓋。
“大數據”的重要意義遠不止此,它可以將古代所有法帖囊括其中,然后按照時代、書體、筆畫線條等不同需求進行分類分析,各取所需,各盡其用,對臨帖和創作都將產生巨大影響。比如,不久前中國書協取消了第十一屆國展的一件獲獎作品,這件隸書“君子行道,賢者履仁”對聯,引起讀者質疑,經查與公開出版物《石門頌集聯》上同樣內容對聯用筆非常接近,屬于臨摹作品。這樣的事例,要用人力完全避免是有難度的,但是如果應用了“大數據”技術,則屬于小菜一碟的事情。“大數據”的分辨率是人們所無法想象的。
蘋果公司顯然敏銳地看到了書法與“大數據”的廣闊前景,9月份蘋果公司在舊金山舉行新品發布會,發布了新版 Watch、iPad Pro、iPhone6S等產品,更發布了一件“蘋果新神器”—— Pencil(蘋果鉛筆)。他們特邀著名書法家王冬齡先生專程前去做代言人,進行現場書寫。他們的宣傳片上通過操作演示出現了一只手寫書法的畫面,寫的是草書“冬齡”等字樣。雖然不是用毛筆,而是用“蘋果鉛筆”進行簡單書寫,但他們的用意是顯而易見的。這也為我們認識書法與“大數據”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不遠的將來,電腦不僅能夠為人們的臨帖、書寫、創作提供超乎我們想象的便利,而且,“書法機器人”也將應運而生。目前,第一代“書法機器人”已經問世,這套系統通過一支筆桿與筆毛分開的特殊毛筆對書法寫作的過程進行記錄,其中筆桿部分為主系統,筆毛部分為副系統,兩部分連接起來成為這一個記錄器,就可以把它當作普通的毛筆來進行寫字。我相信智能程度更高的“書法機器人”也將出現。
當然,中國的書法和中國畫一樣,是一門特殊的藝術,其獨特性在于在強調造型的同時,非常講究氣韻、神采、意境,而這取決于藝術家的學養、性情、旨趣等綜合性因素,是電腦所無法取代的。智能程度再高的“書法機器人”也絕不可能代替書法家的創造性精神勞動。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杞人憂天,擔心“大數據”會取代中國的書法藝術,而是提醒書法家們要有“大數據”意識,熟練地運用“大數據”帶來的極大便利,為我所用,為書法事業的騰飛插上翅膀。
畢竟,數據是一種力量,“大數據”是一股潮流。在大數據時代,每個人所做的一切,都將以數據的形式呈現出來,流傳下去——如果能夠流傳的話,甚至人本身也是數據。書法家的成就大小,非常可能將取決于其提供有效“書法數據”的多少。如果我們能夠用數據杠桿來推動書法的進步,這無疑是一件順乎歷史潮流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