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去年年底我國網民數量到了6.32億人,接入智能終端有7億臺,微博用戶12億個,微信用戶有4億~6個億,支付寶用戶3億,網易+搜狐新聞客戶端1億,網絡經濟占GDP的份額4.4%。同時,百度每天有50億次搜索量。面對如此龐大的數據資源,中科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創業創新聯合會理事長呂本富認為,這些數據支撐兩化深度融合,數據從消費者這一端,正在向生產領域轉移,驅動了數據平臺的產生。
互聯網+將成為連接經營環節的工具
呂本富指出,互聯網+發展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網絡化,或者是連接人和物,連入互聯網。這個連接產生了網絡效應改變了信息不對稱。第二是數字化,這些設備和這些人在數據空間中,在網絡空間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這些原始的數據通過“清洗”變成了信息,就可以帶來精準的預測。第三,當社會對這些數據的規律掌握以后,就可以把這些規律和智能設備和各種各樣的設備連在一起,這也被稱之為賦予數據處理的能力,即進入到了智能化階段。最高級的智能化,人腦和機器可以連接,可以提高知識生產和傳遞效率。這三個階段是互聯網+發展的聯系過程,就是這些工具與經營環節進行連接。
連接的內容有兩個方面,就是把人和物連接進去。所實現的第一個效果是把過去的“360行”變成“3600行”。因為互聯網+人+物的連接完成以后,會把行業進行再分解。像過去出租車行業,現在就是分成了順風車、快車、出租車等。互聯網連接的第二個效應是聚合,它把過去一些分散的市場聚合成一個市場,使得這個市場能夠存在。通過互聯網的聚合,把某種需求變成一個特定的市場,而過去這個市場是不存在的,所以連接是兩個效應,一個是分解,一個是聚合,使得行業發展誕生出過去很多沒有的市場。
大數據支撐企業的經營決策
互聯網+的第二個階段是大數據。數據化來源于兩個動力,一個動力是智能設備,也就是兩化融合深度與工業大數據。工業大數據來自于各種各樣的智能工具。數據化的第二個動力,來自于社會交往的平臺,如各種各樣的碎片數據、分享數據。根據新摩爾定律:過去18個月產生的數據等于計算機有史以來的總和。或者說網絡空間的數據90%都是近兩年產生的。這個數據經濟的意義在于它是跨界和顛覆的基礎。
如果沒有掌握用戶的行為數據就不好跨界,例如小米進入手機領域,就是因為了解了用戶行為。還有作家轉型導演票房很高,也是因為了解了粉絲的行為,所以跨界和顛覆的基礎就是大數據。隨著大數據平臺的不斷發展,有人預測到2020年,電子商務訂單有10%左右將會由家電下載完成,這就是智能化,這也是互聯網+深層發展的三個階段。
實現互聯網+深層的三個階段還不是目的,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決策。能不能提升管理的水平,或者提升整個行業向高端邁進,這與決策是有關系的。
呂本富指出,不同的學派和實踐者對于管理的本質可能有完全迥異的理解,但是都認可決策是管理的本質,而管理最核心的要素是信息的收集與傳遞。決策產生價值,決策的精確性來自于信息對稱的程度,而信息的對稱程度來自于數據的挖掘和數據的梳理。
大數據正在突破企業邊界
不管是來自機器設備的數據,還是來自于社會網絡的數據,如果真能夠實現互聯網+,就能夠在實踐中產生影響。數據第一個過程是梳理成信息,之后就要形成大數據的平臺。在決策之前,僅僅擁有局部數據是沒有用的,一定要把企業內部數據和企業外部的數據兩者聯合起來。企業過去的ERP數據在整個大數據平臺當中的分量大概是15%,另外85%的數據是企業外的數據、環境的數據。
以可口可樂倉儲分配為例,它現在用的不僅僅是企業內部ERP的數據,它要把歐洲國家去年氣象數據全部聯系起來。因為可樂的消費跟天氣的溫度是有關系的,在做了大量歐洲天象的數據和實時天氣變化的存儲之后,再做倉儲。所以大數據平臺的形成或者是兩化融合的深度,已經由內部向企業外部蔓延,正在突破企業邊界。
此外,還有數據的開放性和公共性,因為數據難以從一家公司或者機構、政府部門所獲得,所以必須要產生一個開放的、公共的網絡環境。數據的動態性和及時性也十分重要,對于進口等事項的判斷,65%的數據可能一天之后就沒有價值了,所以數據的動態性非常重要。
有了數據平臺以后,前期的研發、流程、渠道品牌都是在數據驅動的基礎上進行運營。產品的研發、流程的運營、品牌的傳播等都關系到決策問題。開發這個產品是否要上網,在哪個區域投放傳播媒介,最后將哪一群人作為重點客戶,這些都是決策問題。
在研究和利用數據支持之前,首先要把決策研究清楚,決策的區分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可控性,就是當你做完這個決策以后你是不是對最后的結果還有影響。另一個是決策結果的衡量標準,即決策的成功是否與競爭對手有關。
呂本富指出,按照這兩個指標,可以將決策分成四個類型,第一叫判斷型決策,結果是絕對的和其他沒有關系。第二是生產型決策,結果也和自己有關和其他人沒有關系,其中間是可控的。第三是競爭型決策,結果是相對性的,過程是不可控的。第四是開拓型決策,結果是相對性的,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施加影響。
數據化直接決定企業的行動
大數據、互聯網+形成大數據平臺以后,如何支持企業經常遇到的四類決策?呂本富認為,這需要不同的數據類型,不同的數據平臺支撐。比如對于判斷型決策,這個時候搜索數據和比價算法是最重要的。對于生產型決策,叫做結果尚未形成,中間可以調整,所以這時候是監控數據和激勵算法最重要。第三是競爭型決策,叫規則已經形成,這個時候是監控數據最重要,什么時候先發制人,什么時候后發制人,先發制人是有條件的,后發制人也是有條件的,博弈論的算法最重要,根據雙方的實力不斷調整自己的決策。第四是開拓型決策,目標已經確定,但是確定完之后戰略布局沒有完成,所以這時候就需要戰略布局,怎么做一個更好的戰略布局才能達到一個目標。最重要的是需要搜索數據和監控數據,要把信息盡量搜索全,同時把過程盡量描述的比較清晰。
呂本富指出,數據改變企業的戰略,過去靜態的五類模型分析已經不太適合了,所以產生了新的五類模型。第一是有沒有信號優勢,企業能夠察覺捕捉破解預示變化的信號并及時應變。第二是試錯優勢或者是迭代優勢,現在做互聯網都說迭代式開發,通過持續、大量、低成本的試驗和創新的機制,來尋找適合自己的路。第三是組織優勢,領導力、組織框架、人才儲備的彈性和活力,現在企業的組織結構是不是適應現在互聯網+時代。比如很多企業做互聯網轉型的時候,提倡內部創業,提倡小微團隊,一系列的組織變革都在進行。第四是系統優勢,管理并塑造多元業務系統形成生態,并保持其活力。諾基亞以單個產品向蘋果的生態系統挑戰注定要失敗。第五是社會優勢,企業發展的目標與社會發展方向和社會責任相結合。它要有利于做口碑傳播,反過來如果你的價值觀有問題,企業的行為和大的社會方向不一致,也會有極大的負面影響,所以這是新的五類模型。
如果利用數據能夠支撐決策,使企業改變了新的競爭戰略,那么信息化就邁向了數據化的時代,由IT邁向DT,實現由追求效率向追求結果轉變。信息化僅為管理決策提供參考價值,而數據化能夠直接決定企業的行動。信息化只是簡單的使用IT技術和數據提高企業運營效率,而數據化階段要求數據成為產品生產和運營的核心原材料,從而實現產品和供應鏈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