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的“喧鬧”已有幾年,業界認為,現在是認真冷靜下來思考一些關于大數據根本性問題的時候了。近日,國內專注于大數據應用產品的“據說研究院”負責人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大數據的根本性價值是破解人類信息不對稱的千年難題,未來或將有一種主流的商品,那就是數據應用商品。
《華夏時報》:大數據的根本性作用是什么?
據說研究院:人類長期所處的物理世界中,一直受制于時空限制,產生的數據極為有限,導致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十分嚴重。信息不對稱成為人類的根本性困局,人類不斷地為這個困局而搏斗著。知情權權利聲索、博弈論理論衍生、信息經濟學創立等,都是人類與該根本性困局難題進行斗爭的體現。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地球上的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都可能時時刻刻產生大量數據,傳統的物理世界將可以通過數據世界來展現,人類可以透過數據世界更加清晰真切地認識熟悉而陌生的物理世界,信息不對稱的難題將因此獲得破解。因此,應該說,大數據的根本性價值是破解人類信息不對稱的千年難題。
《華夏時報》:對于大數據,普通大眾最應該關注什么?
據說研究院:大數據包括的范圍比較廣泛,如果必須按照傳統產業鏈的思維來劃分,可以包括以技術為中心的平臺層(并行構架和資源平臺,即硬件層面)、系統層面(大數據存儲管理和并行編程模型與計算框架)、算法層(基礎算法和應用算法)和應用層(應用開發和行業應用),以及以數據規劃、數據采集、數據清洗、數據標注、數據挖掘、數據分析和數據應用為基礎的數據產品層面。當然,數據產品層面又包括數據交易、數據應用和數據服務等方面。事實上,數據產品層面,是大數據產業最具價值的環節,也是與我們普通大眾比較接近的部分,普通大眾關注這一環節就足矣。
《華夏時報》:大數據為何會改變人類思維?
據說研究院:幾千年來,人類都是“因果性思維”,這是小數據時代的有限數據所致,面對數量有限的結構化數據,人類不僅能夠知道“是什么”,也能夠知道“為什么”,相關性思維僅僅留存于偵察思維和中醫思維(《易經》)的狹小領域里。但是,當面對日益劇增的海量數據和絕大部分都是非結構化數據時,人類的因果性思維顯得更加蒼白無力,僅僅靠人腦,人類不僅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道 “為什么”。因此,人類必須從幾千年來 “因果性思維” 的桎梏中解脫出來,轉變為“相關性思維”。同時,由于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企業間邊界、產業間邊界、線上和線下的邊界等都正在快速消除,跨界融合正在成為主流,因此,人類也只有轉變為“跨界”的相關性思維,才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
《華夏時報》:怎么理解“數據驅動一切”?
據說研究院:“數是萬物的本原”,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隱藏在各種原始數據的相互關聯之中。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數據能提供互補信息,通過相關性思維,讓不同“維度”的海量數據“關聯”起來,從而實現對物理世界的真實認識。大數據通過“量化一切”而實現世界的數據化,并由此改變人類認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同時帶來全新的大數據世界觀。因此,當地球上的一切將可能產生數據時,數據將成為未來重要的生產資源甚至戰略資源,未來所有的行業都會是“大數據+”,人類必須適應“數據驅動一切”的改變, 并且,這個未來并不遙遠。
《華夏時報》:大數據真能創造一個“多維世界”嗎?
據說研究院:人類目前同時處于物理世界、網絡世界和數據世界之中,只不過每一個人在不同世界的“存在感”不一樣罷了,也正是三個世界將人類重新分割開來,有人僅僅能夠理解物理世界的事情,難以理解網絡世界和數據世界的事情;也有人僅僅能夠理解物理世界和網絡世界的事情,對于數據世界往往并不理解。當然,處于不同世界的人,其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是有差異的,所導致的結果往往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很顯然,既然三個世界是同時客觀存在的,我們就應該真切擁抱這三個世界,不可偏廢,更不可拒絕。我們應該在三個并行世界中游走、思維、管理、創新、構建商業模式和產業模式。
《華夏時報》:在大數據時代,商業模式為何都會發生變革?
據說研究院:傳統的物理世界,因為時空限制信息是嚴重不對稱的,我們以往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是基于信息不對稱的物理世界而建立的,很多商業模式都是因為賺取信息不對稱的錢而存活,如電視臺、報紙、網絡等廣告模式,再比如工廠以企業為中心生產各種商品出售,還有傳統金融機構僅僅依賴于抵押貸款,以流量驅動下的傳統電子商務等。當地球上的人、事、物都因為產生大量數據而構建起“關系”,讓人類頃刻間獲得了無限的信息對稱,一切基于信息不對稱的物理世界而建立的商業模式勢必獲得變革,這也是不得不面臨的變革。未來,主流的商業模式將是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產業互聯網。主流的創新模式將是在物理世界、網絡世界和數據世界中自由穿行的創新,未來會有一種主流的商品,那就是數據應用商品。
《華夏時報》:數據世界究竟離我們有多遠?
據說研究院:應該說,數據世界就存在于我們面前,無論你“識”還是“不識”,它就在那里。這要根據每一個人在多維世界的“存在感”進行區別。認為數據世界很遙遠的,是因為在數據世界的“存在感”較差;認為數據世界就在眼前的,是因為他就在數據世界中或者他正在構建數據世界的“施工現場”。
當然,數據世界并非自己就能夠自動建立的,需要我們人類以往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決策方式、商業模式、產業模式和管理模式等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是痛苦的。但是無論如何痛苦,歷史不會因為某些人的痛苦而停下它不可阻擋的時代洪流。面對“數據世界”的建立,世界各國近乎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怠慢和無知,都將為此付出十分沉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