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大數據之于社會學研究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其中,“新計算社會學”屬于該領域的新近動態。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羅教講介紹說,盡管目前“新計算社會學”的確切定義尚未正式提出,不過,根據已經發表的研究成果看,“新計算社會學”的基本要素可大致歸納為:它是借助計算機、互聯網與人工智能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利用大數據、新方法來獲取、分析數據,從而研究與解釋社會的一種新范式或思維方式。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五部分,即大數據的獲取與分析、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融合、互聯網社會實驗研究、計算機社會模擬研究和新型社會工具的研制與開發。
除關注學界新近動態之外,“大數據時代的社會治理”也成為研討會熱議的話題。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唐皇鳳認為,大數據的權力多中心、交互回應性、網絡關聯性、需求個性化等社會屬性,為治理模式的轉型提供了支撐。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文軍表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社會治理轉型提供了契機。”他舉例道,大數據能夠克服政府縱向分工的治理局限,提高橫向的通約性,使社會治理更具常態性和系統性。再如,大數據有助于進一步了解社會公眾普遍需求,更好地加強政府和公眾的互動,使精細化和個性化治理模式成為可能。此外,通過海量數據的收集、提取和整合分析,可以甄別社會發展的風險,使社會治理具有預見性。
“當然,大數據可能帶來的風險與挑戰也不容忽視。首先,大數據的一個根本缺陷是關注客觀數據,而缺少對主觀數據的反映。其次,信息的巨量化和碎片化,也對現有社會治理和社會學研究的技術能力構成了新挑戰。”文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