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2013年全國有335萬考生落榜,其中46%(約154萬)是因為志愿填報失誤。針對這一痛點,許多互聯網公司都推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和產品,雖然這些產品還不能完全消滅上述問題,但卻能在一定程度緩解該問題,給考生實際的幫助。多數考生也用他們的行動證明了這一點。據一個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考生開始嘗試輔助使用互聯網大數據工具填報高考志愿,互聯網技術正在悄悄改變高考招生的過程。
據調查,在諸多高考填報志愿工具中,手機百度推出的“高考志愿填報助手”是今年考生使用率較高的一款。據透露,今年高考志愿填報期間,全國共有400多萬獨立用戶使用過手機百度高考志愿填報助手。而該產品頁面上的數據顯示,填報志愿期間,該產品的頁面訪問量更是超過1700萬。
與其他工具不同的是,考生只要在手機百度相應入口輸入自己的地區和考分信息,“高考志愿填報助手”就會自動向考生推薦最適合的學校,同時考生還可以根據結果進一步查詢自己感興趣的學校的熱度信息和學校介紹等。
這個看似簡單的功能,事實上背后卻蘊含著許多非常前沿的技術,例如大數據。而他所解決的也是高考考生一直以來面臨的頭等難題:志愿撞車或者高分低就。
過去,考生填報志愿的主要依據就是往年的歷史分數線,這就容易引發高校的“大小年”現象。例如,2012年山東高考本科一批一志愿錄取中,爆出了理科剛剛壓一本線、文科超一本線1分就被山東大學錄取的冷門。同時也有不少同學預估有偏差,盲目認為高校會出現大小年,最終報考踏空,出現高分低就的情況。
“高考志愿填報助手”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緩解這種問題的關鍵在于:它不僅僅分析各高校過去五年的錄取分數情況,更重要的是加入了各高校當年的考生關注熱度大數據??忌P注度高則意味著某一個分數段的考生報考這個學校的可能性越大、競爭越激烈,考生報考也就要盡量謹慎一些。
目前,類似的產品可能還無法完全解決報志愿過程中所遇到的所有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是近兩年陸續出現的,類似手機百度“高考填報志愿助手”的互聯網產品社會價值卻是不容忽視的。
事實上,這些產品不僅僅能讓考生報考更科學,也可以讓那些相對信息閉塞的邊遠地區考生也同樣獲得最及時的報考信息,這對于解決由信息鴻溝帶來的教育不公平問題,也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