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開始,為期兩天的全國高級法院院長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座談會上,來自全國的30余名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就本地區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情況進行匯報,“聯網管理”、“智能化”、“大數據分析”等都成為高頻詞匯,法院信息化3.0時代正在到來。
信息化全覆蓋腳步加快
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近600萬件。2010年,各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170萬件,而截止到2014年,這一數字已經突破了1500萬件。
15年時間里,案件數量增長到原來的2.5倍,但是法官數量卻多年一直維持在20萬左右,有效運用信息技術成為解決“案多人少”難題的措施。網上立案、網上辦案、遠程提訊、智能管理正成為新發展趨勢。
中新網記者獲悉,包括北京、上海、河北、吉林等多省市的人民法院都在積極探索互聯網+時代下的智能法院運作模式。
例如,北京法院已經初步建成“信息球”立體運行模式,該平臺可通過邏輯計算每天形成160萬組數據分析圖表,全面分析審判業務運行態勢,為全市三級法院提供動態業務數據分析服務,另外全市1119個法庭均已轉變為數字法庭。
再如,今年6月,中國首家高級法院電子法院在吉林省高院正式開通運行。吉林省高院院長王常松介紹,電子法院開通后可提供全流程的訴訟服務,直接利用互聯網實現網上立案、網上審理、網上繳費、網上執行、網上接訪、信息公開、網上閱卷等功能,為社會公眾、當事人和律師提供全程無紙化、全體24小時、全流程覆蓋的網上訴訟服務,大大提高了訴訟效率、并降低訴訟成本。
此外,為提高提訊工作效率,節約司法資源,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了遠程視頻提訊系統,對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案件進行遠程提訊。
善用大數據分析平臺
建立大數據分析是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的另一重點領域。作為人民法院的重要資源,多年來,海量司法數據分散在各地、各級法院,沒有實現集中管理,也未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
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運用大數據思維,大力開展了數據集中管理工作。2014年6月,人民法院數據集中管理平臺建成投入使用,首次實現了對全國法院司法信息資源的匯聚、管理、分析和服務,為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據悉,平臺的數據均來自于各級法院的案件信息管理系統,能夠在不影響既有軟件使用習慣、不增加法官工作量的前提下,自動抓取、自動匯聚,實時將案件數據匯聚到平臺集中管理。目前已經實現從全國31個高院自動提取案件數據,每5分鐘自動提取高院數據,動態展現收案情況。
通過運用大數據方案、最高人民法院可對海量審判數據進行挖掘、關聯、分析,科學分析審判工作發展趨勢和內在規律,可更好地服務司法決策和審判管理。
目前全國3511家法院(除軍事法院外)全部實現實時上報數據,數據平臺已經集中全國法院四年來5000余萬件案件數據和2300余萬裁判文書,以日均5至6萬件案件數據遞增。
新媒體格局逐漸形成
深入挖掘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同時,各級法院也沒有忘記擁有龐大用戶群和影響力的新媒體,“兩微一端”正成為人民法院進行司法宣傳、促進司法公正的新陣地。
2013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新浪官方微博、騰訊官方微信、全國法院微博發布廳同時上線。繼新浪微博后,又陸續開通騰訊微博和人民微博,全面入駐國內主流微博平臺和搜狐新聞客戶端。
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粉絲總數突破2500萬余人,全國3261個法院已經開通官方微博,形成了國家隊+地方隊的微博格局。
2014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信改版上線。官方微信設置了法院資訊、司法公開、溝通服務三大板塊,其中“司法公開”板塊集成庭審直播網、裁判文書網、中國法治之聲等內容,讓公眾在手機上就能方便觀看庭審視頻、查看裁判文書。此外,公眾還可以通過“溝通服務”板塊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反映問題、查詢信息、獲取法律知識。
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信訂閱用戶已經超過19萬。人民法院正充分利用新媒體即時互動、實時參與的優勢,拓展公眾參與的渠道和力度,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接受群眾監督,把握群眾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