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電腦、平板電腦、手機,要看影視劇,觀眾可以有不同屏幕的選擇。在一個多屏發展的時代,“大數據”成為熱詞,但大數據的靈驗度在業內卻爭論不休。昨日,第21屆上海電視節論壇尚世影業分論壇“多屏‘劇’焦 共贏未來”,邀請來自互聯網、電視臺及制作公司等為不同屏服務的從業人員,探討行業變化。
移動端的出現改變了觀眾收看視頻的方式,90后、95后是移動端的主力群體。搜狐視頻高級總監馬可說,和PC端相比,移動端留住用戶更難、成本更高,因而就需要差異化的內容,這就造成了重金購買或自制年輕觀眾偏好的的內容。以往電視劇生產幾乎純由電視臺決定,買家青睞什么類型,制作公司就會制作相應的題材,但如今觀眾需求開始越來越多地影響到制作方。唐人影視有限公司總裁蔡藝儂說,現在公司在題材選擇上更考慮市場化,“從點擊量來講,現在很多題材跟日漫很接近”,因此,為互聯網打造的《無心法師》講的是捉妖的故事,“我們會考慮如何讓年輕觀眾更喜歡。現在網絡上熱門的是《萬萬沒想到》這樣的劇,在電視為主的時代,這些節目都是很難站得住腳的”。
不過,對于是否根據“大數據”結果來迎合受眾,不同的人對此存在分歧。話劇出身的導演何念就表示,自己的團隊是以生活為藍本創作故事,所謂“大數據”并不能確保成功,“我們開會的時候要考慮大數據,但是創作的時候得扔掉大數據,那只是別人成功的案例。上個禮拜寫了一個劇本,想通過大數據運算得出的觀眾偏好來做一臺演出,但是演員不會演。我覺得還是要做自己,我們講什么東西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我們留在這個專業的意義”。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侯鴻亮也表示不會一味迎合,“我只做屬于我這一塊的受眾”。
制作《愛情公寓》系列的高格影視制作有限公司總裁汪遠更是認為,多屏時代對創作者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有天早上我邊刷牙邊看一個劇,刷完牙就看完了,這是很好的例子。很容易進來,但是也很容易走,越來越沒有儀式感。能讓觀眾看多久,那就得拼創作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