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大數據對人們的影響可謂無處不在;人們對大數據的態度,也可以說是癡迷瘋狂。
在中央要求傳統媒體加快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創新信息傳播方式的大背景下,媒體運用大數據助力自身轉型發展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日報社里有這樣一個團隊,因行業趨勢推動應運而生,因觀念轉型較快而為《中國日報》媒體融合提供著技術保障。它不僅為《中國日報》自身的媒體轉型努力,更為中國聲音更多地傳到世界默默奉獻著自己的力量,它就是中國日報新媒體聯合實驗室。
“三駕馬車”搭架構 用數據說話
“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成立新媒體聯合實驗室這一舉動在當時看來是具有前瞻性的,這種創新精神也激發出了新的活力。在研發、運用大數據技術服務報社融合發展的同時,也為推動行業技術進步、服務國家戰略盡自己微薄之力。”采訪之初,中國日報社技術部新媒體實驗室負責人韓冰這樣介紹道。
《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了解到,實驗室通過3年多的建設和完善,構建起涵蓋業務創新、技術研發和理論研究3個領域專業資源的“三駕馬車”架構,研究成果包括媒體傳播效果反饋系統理論,全媒體、多語言覆蓋的實時監測平臺,基于關鍵樣本的評估模型和跨學科的復合指標體系等。在傳統媒體效果評估體系之外,通過對大數據技術的運用,為傳播效果量化評估、科學評估找到解決方案。
“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用大數據說話,充分、客觀、公正。”韓冰說道。
其實,透過中國日報新媒體聯合實驗室的成立及其大數據的應用,讓我們看到了原有媒體業務的外延擴展。談及伴隨新媒體發展的感受,韓冰認為“順勢而為對于媒體而言非常重要,任何人都擰不過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轉型與其觀望不如盡早行動。因為目前業界所處的是一個等不起的時代,“馬上行動”也是中國日報社在媒體轉型中一個切身的感受。而當很多選題、技術大家都能做、都在做的時候,就要比誰想得更早,誰做得更快、更好。
在應用中產生價值 革新理念
“大數據就在那里,關鍵看它如何為你的機構所用。”采訪中,韓冰十分推崇《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總編輯阿迪·伊格內休斯說的這句話。生產工具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但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人,發明創造工具的是人,使用工具使其發揮最大效用的也是人。互聯網時代,人類利用網絡以及網絡上流動、停留的數據信息,創造出了一個具有無窮魔力的魔法棒,幻化無窮的可能。
“大數據可以說是互聯網/物聯網數據與人類智慧融合的產物,而不僅僅是一項技術。”這是新媒體實驗室對大數據獨特的詮釋。但是,不落實到行業,不體現在行業應用中,人們對大數據的感知仍然會停留在“它僅僅是一個技術趨勢”的膚淺層面。只有讓大數據成為新的解決業務問題的手段,才能說明大數據的價值。
如何讓大數據落地?韓冰說:“新媒體實驗室在研究和孵化大數據應用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培育人才和理念。”這就是實驗室為實現數據與人的智慧融合進行的嘗試。
在新媒體實驗室3年的發展歷程中,與技術進步伴隨的更多的是理念的革新。在此過程中,實驗室經歷過面對經過艱難攻關構建起來的功能強大、覆蓋廣泛的全球媒體云平臺,卻無法準確找到業務部門的“痛點”,也面對無法對癥下藥的問題;也經歷過上級部門面對實驗室龐大的指標體系和算法模型贊賞有加,卻無從下手、無法“拿來用”的問題。為此,跨學科人才的引進,以及實驗室“三駕馬車”架構的應運而生,推動“數據”與“人”對接乃至融合。
化繁為簡做減法 找到落點
在以快為特征的互聯網時代,當人們穩步向前的時候,是不是感到了焦慮,是不是患上了互聯網綜合癥,是不是因為信息爆炸變得無所適從,亂了陣腳?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韓冰說,“雖然我們身處研究互聯網大數據的前沿,我們也時刻感受著互聯網的快帶來的種種壓力和危機感,但做實事的準則從來沒有動搖,這一點受到了各方的認可。”實驗室通過整合資源實現借力發展,在理論研究、模型構建、技術研發的每一個環節扎實深入推進,在應用推廣環節更是考驗耐心——大數據理念的普及、使用大數據的人的培養,這是傳統媒體向新興媒體轉型過程中的短板,也是巨大挑戰。
在此過程中,實驗室做的最多的事情是化繁為簡做減法,必要的時候甚至讓大數據變成小數據,為的是能夠在業務中找到一個落點,為的是讓用數據的人能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增強操控數據的感受,找到感覺。
現階段,新媒體實驗室已經找準自身清晰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路線。隨著中國日報社媒體融合轉型的實踐越來越深入,與其業務相配套的技術支撐體系將不斷完善,走向成熟。而構建于成熟技術體系之上的中國日報社全球聯動傳播業務,將助力中國日報社構建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成為具備強大傳播力、影響力的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