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前段時間發生在尼泊爾的強烈地震還讓很多人記憶猶新,反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隨著近些年國家對于地震等自然災害預測技術的不斷提升,已經開始在很多技術層面加大投入力度。
隨著近些年大數據和云計算的不斷發展,將大數據技術融入自然災害以及天氣預報當中已經成為了氣象行業和IT行業所共同關注的話題之一,那么我們如何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來對自然災害進行提前預測呢,本期我們就來聊聊。
數據挖掘怎樣創造價值
古代有夜觀天象,進入現代社會,預言家的預言也要依靠具體的科學依據,隨著信息革命的深入,大數據時代的預測將更具可操作性和確定性,讓每一種非常規的變化事前一定有征兆。
現在的氣象部門其實就相當于一個規模非常大的數據庫,這個數據庫當中儲存了海量的數據信息,其中可能囊括了全國2000多個地面站、120多個高空探測站、6顆在軌衛星、5萬多個自動監測站、600多個農業監測站、300多個雷達站等采集的海量信息。
作為防災減災的核心部門,氣象部門如何利用如此龐大的數據群來對天氣和災害進行精準的預測就變得非常重要了。近些年,利用大數據建立起來的遙感技術開始火起來,通過建立起來的海量遙感信息、存儲與分析體系,能夠讓我們更加理性的看待自然災害,更加有效的預防災害所帶來的人員和財產損失。>>
大數據遙感技術高效分析
災害的監測遙感技術是近些年氣象部門重點研究的方向之一,有業內專家指出,對于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和地區而言尤其具有價值。我國近年來遭遇了多次地震災害,與震前預測相比,災后震區的遙感數據監測,更可充分測算解析大數據海量、異構、多源的外部特征,以及多維度、多尺度、非穩定的內部特征,對地表、環境、地震本身數據進行充分測算解析。
除了地震災害監測,大數據遙感還可應用到洋流監測、氣候預警等多個領域。以洋流監測為例,地球上有遼闊的海洋,其面積是地球上陸地面積的2.5倍,不過人類對海洋的認識還非常局限。然而利用這種基于大數據的新技術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氣候、了解災害,以至于更好的為人類防災減災提供支持。
編輯的話
信息化建設是現在非常提倡的技術方式,很多企業也都開始投身于信息化的建設,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和新手段來為自然氣象行業進行服務和預報,也是大數據技術在未來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應用,這種應用也關系到我們每一個用戶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