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環保物聯網監控平臺,可以監控污染源、實時監測全區環境質量變化情況,還能依靠豐富的數據,對污染防控和環境質量變化開展宏觀管理和分析。
“這家企業每小時排放二氧化硫監測濃度242mg/L,排放標準是200mg/L,超標0.21倍。”內蒙古自治區環境在線監控中心工作人員馮濤在電腦前看到這樣的數據后,立刻聯系企業環保專員,經過簡單快速的溝通,企業隨即采取相應控制措施,半小時后企業達標排放。
“以往排污數據無法實時獲取,很難及時提醒企業,監管上也存在滯后性,造成污染物長時間超標,以至于企業對超標排污意識不強。”內蒙古環境在線監控中心主任張樹禮介紹說。
內蒙古自治區環保廳副廳長李劍更是強調了環境數據的主體地位,“環境信息化快速發展的目的,就是要實現環境數據的統一,形成環境保護大數據庫,通過環境大數據的收集、分析、應用,為環保部門出臺管理政策、為政府研究制定經濟社會相協調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內蒙古環保物聯網監控平臺,可以監控污染源、實時監測全區環境質量變化情況,還能依靠豐富的數據,對污染防控和環境質量變化開展宏觀管理和分析。那么——
哪些數據能說話?
內蒙古自治區環保物聯網監控平臺是以物聯網、云計算、3S空間信息管理、3G移動通訊技術為基礎搭建的,地圖影像覆蓋全區。
打開監控平臺,隨意點開一個點,就可以看到這個污染源詳細的企業信息。此外,還可以查看企業“三位一體”的實時監控數據,包括在線監控數據、工況監控數據和視頻監控數據。
工作人員李明娜打開亞洲最大的電廠內蒙古大唐國際托克托電廠的監控頁面,她介紹說,目前顯示的4條曲線就是8號機組污染物排放的實時數據,紅線代表排放標準值。“如果污染物排放值超過紅線,就會發出超標告警,監察部門同時也能收到這些告警,他們可以聯系企業或者直接去企業執法。”張樹禮介紹說,目前,內蒙古全區已實現556家企業、1622個點位的主要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控。
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的視頻監控也是一大亮點。
張樹禮介紹,內蒙古環境監控中心已經在219家企業安裝了262套視頻監控設備,便于隨時掌握企業治污設施的現場運行及排口狀況。
此外,環保物聯網監控平臺還能實時監測全區的環境質量變化情況。目前可以監測全區35個空氣質量自動站、5個水質自動站、20個沙塵暴自動站的分布以及實時監測數據;同時平臺掌握了全區的環境風險源檔案,包括全區500家風險源企業的分布、風險檔案以及超過3000種化學品的數據庫,利用平臺可以開展環境應急事件的污染物擴散模擬、遠程指揮。
正是依靠這么豐富的數據,內蒙古才能對污染防控和環境質量變化開展宏觀的管理和分析。如2014年通過平臺核定,內蒙古全區監控企業共排放二氧化硫34萬噸,其中鄂爾多斯市最多。同時還對區域水環境、大氣質量狀況評估以及區域污染排放與環境質量狀況進行了協同分析。
有了環保物聯網大平臺搜集的大數據,是否就意味著對內蒙古污染源信息了如指掌呢?“數據應用的前提是數據的準確性,否則再及時、再豐富的數據,也是無用的數據。”張樹禮說。那么——
數據說話,真不真誰判定?
目前,數據造假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類是修改設備工作參數,另一類是通過破壞采樣系統等硬件手段造假。
因技術本身的缺陷導致的數據失真怎么破解?內蒙古的做法是“以毒攻毒”,從技術上著手,保障數據的真實性。
從2008年開始率先在全國建設的內蒙古工況(過程)監控系統是數據保真的關鍵。在工況監控系統界面,相關媒體看到了幾條不同顏色的曲線,這都是各工藝流程的基本參數,這些曲線則是從電廠脫硫DCS生產系統中實時接過來的設備運行參數。
“目前污染物排放的在線監控,基本屬于最終排放污染物的末端監控,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工況監控則進一步掌握了污染物產生、治理、排放的全過程,是對在線監控數據的有益補充,并能夠準確判定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張樹禮介紹說,全區已在55家電力企業安裝了159套工況監控設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在線數據造假等行為。
除了對污染源全程監管外,張樹禮還亮出了他們“拿手好菜”——污染物智能核算系統。
智能核算系統通過兩種手段保證數據,其一通過數學模型實現自動判別,反映到系統當中就是對一系列異常情況的報警,包括設備層面的異常、數據表征層面的異常、深層數據之間邏輯關系的異常等。其二,在自動判別的基礎上,對監控數據進行定量核算,定量核算可以深入分析參與計算排放量的小時濃度與小時流量。
“智能核算系統可以從源頭上對數據進行保障,”張樹禮說,不僅能對污染源治理設施進行實時監控預警,及時發現治污設施的非正常運行情況,并且能通過科學有效的處理方法對排污數據進行準確核算。
除了技術手段外,數據造假也會有人為因素,那么——
數據說話,準不準誰把關?
“內蒙古的環境信息化建設得益于廳黨組的一貫支持。”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這樣評價內蒙古的環境信息化工作。
為了讓數據說話,為環境宏觀決策管理提供依據,內蒙古環保廳廳長王軍樸要求科技監測部門、監察部門、監控部門形成合力。
內蒙古環保廳開發了“監察、監測、監控共享平臺”,即監測數據(比對監測數據)、監控數據(在線監控數據、工況監控數據、現場檢查反饋)、監察數據(排污收費數據、超標處罰數據、現場稽查數據、執法數據)同一平臺,3個部門根據職責,密切配合,保證數據準確、可用,實現了不同部門環境信息協同數據共享,為環境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除此之外,內蒙古環保廳還成立了數據有效性審核委員會,負責總裝機容量30萬千瓦以上電廠的數據有效性審核工作,由分管副廳長擔任組長,其他盟市比照自治區成立盟市的有效性審核委員會,負責除30萬千瓦以上電廠以外其他企業的有效性審核工作。
對監控系統的運維保障是數據收集和數據質量的第一步,內蒙古環境在線監控中心進行了詳細的規范。工作人員如果發現并且確認數據缺失、異常等情況,管理人員要按照相應的處理流程,通過前端設備反控、停產信息維護、人工數據修約、系統自動數據補遺等手段,保證每個企業、每個監控點、每個指標、每個小時數據的準確完整、有憑有據。
對企業則構建良好的溝通反饋機制,環境在線監控中心會及時將監控數據反饋給各個污染源企業,讓企業了解并且確認自己的數據,有問題及時處置解決。此舉有助于構建長期、良性的數據質量保障工作,從而讓企業形成自覺意識。
內蒙古到底有多重視環境信息化工作?采訪中,分管信息化工作的內蒙古環保廳副廳長李劍正召集內蒙古12個盟市召開信息化工作會議,相關媒體參加了整個會議,各地分享經驗,上層給予指導,形成良性循環。據了解,如今這樣的環境信息化會議在內蒙古已經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