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中國還是哪個國家,工業與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工業必然需要實現轉型升級。不管是工業4.0也好,工業互聯網也好。不管表述為什么,其核 心概念都是想使得工業轉型升級,而這種升級,不光是工業本身的提升,還包括人和環境的提升,這就是“工業4.0”對于中國的意義
春節假期之后的第一個星期天,國家統計局公布中國2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9,這一數字比上月微升0.1個百分點。盡管這表明制造業收縮幅度開始收窄,從而暫時結束已經持續4個月的下行走勢,不過仍然處于枯榮線下方。
盡管被視為“世界工廠”,并且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確實也以此為榮,不過事實上,中國制造業發展多年,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產業鏈的最低端,利潤微薄之外,產品技術與市場發展脫節。制造業企業不能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就只能在市場的壓力下走向倒閉。
IDC2014年預測,制造業互聯網化將滲透到企業研發、生產、物流、銷售、售后等價值鏈環節,2015年,制造業互聯網化趨勢將進一步向產品延伸。
工業4.0概念由德國提出。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發布《實施“工業4.0”戰略建議書》,8個月之后,2013年12月,德國電氣電子和信息技術協會發布“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研究室主任呂鐵看來,最近一次金融危機出現以來,發達國家開始重新關注經濟再平衡問題,“也就是虛擬經濟和實體 經濟的關系需要重新平衡”,呂鐵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進一步重新認識作為實體經濟最重要主體的制造業的作用和地位”。
德國提出的工業4.0計劃其實是一個關于工業制造的愿景以及路線圖。
在這個愿景中,隨著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的高度融合,網絡、計算機、信息、軟件與自動化技術的深度交織產生新的價值模型,在制造領域,資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關聯的“虛擬網絡-實體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CPS)”。
德國工業4.0的最終目的是要成為新一代工業生產技術(即CPS)的供應國和主導市場,即將德國的機器人、制造成套裝備、IT技術、控制技術、信息技術等核心產業整合到工業4.0體系內,確保德國制造業的未來。
“在新工業革命的背景下,一方面利用新技術來保持提升優勢產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抓住新興技術的突破產生新的產業機會,在新興產業里占據一席之地,形成一個比較合理的有競爭力的體系”,呂鐵如此分析德國提出工業4.0計劃的目的。
“德國的工業4.0計劃中所列出的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中國制造業發展中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所長安暉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盡管水平存在差距,但中國制造業在產業結構上與德國有相似之處,因應制造業出現的疲敝狀態,中國亦需要有類似計劃實現本國產業的結構優化與升級。
這就不難理解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工業4.0計劃表現出的濃烈興趣。2014年10月,李克強出訪時與德國簽訂《中德合作行動綱要》,重點提及希望在工業4.0方面和德國加強合作。
“工業4.0”與中國
“兩化融合”核心一致
“不管是中國還是哪個國家,工業與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工業必然需要實現轉型升級。不管是工業4.0也好,工業互聯網也好。不管表述為什么,其核心 概念都是想使得工業轉型升級,而這種升級,不光是工業本身的提升,還包括人的提升、環境的提升”,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所長安暉 向《中國新聞周刊》這樣解釋“工業4.0”對于中國的意義。
安暉透露,中國研究者普遍認為,“利用IT技術與理念,使工業轉型升級,轉型升級以后耗費的物質資源更少,產出更高效更多”的工業4.0計劃與我國早先提出的“兩化融合”核心一致。安暉將其形容為“異曲同工”。
不過他強調,即便這種看法得到德國方面的認同,中國也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兩化融合一直沒有確定很好的路徑,不知道到底做什么,大家只是在畫餅,畫完餅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做。”
“德國工業4.0實際上可以視為我們的兩化融合的具體路線圖,在德國的方案中,每一項內容都明確且細化,這就為我們一步一步往前走提供了參照”,安暉說。
“兩化融合”中,信息化進程和工業化進程不再相互獨立進行,不再是單方的帶動和促進關系,而是兩者在技術、產品、管理等各個層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工業電子、工業軟件、工業信息服務業等新產業。兩化融合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安暉坦言,雖然中國“這些年來信息化領域確實取得很多進步,但是中國的信息化、尤其是工業領域的信息化,還是一種處于起步階段的信息化”。
在中國的互聯網上能夠查詢到對中國工業企業“兩化水平”的評估數據,“雖然數據顯示是在進步,但是我們內心也知道,在具體的工廠中,信息化水平還比較 低”,安暉說,“同時,這幾年軟硬件企業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實際上能夠掌握核心技術的,特別是在工業軟件和工業電子這樣的細分領域,核心技術產品企 業實力還比較弱,高端市場還是由IBM或SAP這樣的外企控制著”。
安暉樂見中德兩國在工業4.0領域的積極合作,因為這可以在相當 程度上解決中國對于“兩化融合”的路徑認識不清問題。“盡管對于兩化融合有標準有規范,還有評估,而且這些確實也在推動兩化融合的進行,但是在工業核心業 務領域怎么具體實現,我們在之前并沒有真正找到實際的實現路徑。而德國的工業4.0則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路徑參照”,安暉認為,現在有了“工業4.0”這 么一個經驗,或者說中國與德國合作共同研究,可以“使這個路子蹚得更快一些”。
彎道超車的操作規程是“小步快跑”
無論是兩化融合還是工業4.0,中國的目標都是在新技術背景之下,抓住新一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實現“彎道超車”,在世界制造業這個舞臺上得以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像以往任何一個有關經濟發展的規劃一樣,工業4.0概念也被熱切關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所長安暉對于當前工業4.0概念被熱炒表示理解,他所期待的是在初期的熱炒之后,慢慢熱度下降,“最終獲得一個穩定的成長”。
安暉對《中國新聞周刊》強調,對于國家來說,正確的處理方式是,“下面可以熱,但是政府部門,國家部委一定要冷靜”。安暉不認為行政部門甚至研究人員應 該在第一時間出面打擊過熱行情,而是應該提供決策依據,由上而下地進行政策引導,“作為部委千萬要堅持科學,小步快跑”,安暉說。
呂鐵支持安暉的看法,他將自己的觀點歸納為“政府做好政府的事,市場做好市場的事,企業做好企業的事”。
呂鐵認為面對新技術和新產業的發展,政府需要下功夫做好發展規劃,避免出現前幾年新興產業一哄而上的亂局,“無論是新技術還是新產業,發展都是逐步積累的的過程,從技術研發到取得突破到逐漸產業化商業化,不是簡單的事”。
“政府除了做好規劃為企業營造一個好的競爭環境以外,也要通過制定政策有效引導企業把精力和資源,重點放在做出更好的產品上來”呂鐵對《中國新聞周刊》強調,“企業發展以及競爭的重點,需要做一個調整,不能老是追求擴張。”
當前中國工業企業的發展看中規模的擴張,在以速度為導向的政策之下,對于企業來說,最簡單并且易于見效的增長方式就是采取價格競爭的戰略,這種低成本的擴張戰略在新背景下已經不再適用。繼續依靠舊有的發展模式將無法在新形勢下形成核心競爭力。
“政府需要創造一個好的競爭環境,引導企業朝著正確方向走,企業本身也要盡快適應發展模式的轉變,盡快調整發展戰略”,呂鐵強調。
“工業4.0,無論是企業還是國家抓住這個歷史機遇,完全有可能在總體上站在產業前沿或者頂尖位置上”,呂鐵對此比較樂觀。
大數據驅動的智能工業
安暉確信中國推進工業4.0的核心技術支持來自于工業軟件與工業電子產業,相應地,這個計劃也會對這兩個產業本身的大發展帶來機會。
事實上,已經有外國軟件制造商開始在中國布局,對于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進行深度介入。
例如,在IBM 看來,所謂工業4.0,其實就是大數據驅動的智能工業。IBM大中華區副總裁馮國華認為,這是一場由首席執行客戶(CEC)推動的,以“D世代企業”(大 數據分析驅動型企業)的誕生與發展為標志的,以大數據、云計算、移動、社交等技術為主要驅動手段的工業革命。其中大數據分析的重要性尤為突出。概括而言, 大數據深刻改變了工業企業的生產和決策。
而所謂“D世代企業”,是指那些為了更好地適應消費者的轉變,需要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社 交、移動等新技術推動企業轉型,從而幫助企業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企業。它們能夠運用基于云計算的多種移動社交和大數據分析工具了解市場狀況,預測客戶 未來需求,并根據數據洞察指導企業內部運作和市場銷售的行動目標。
在工業4.0趨勢下:工業的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尤其是“互聯化”和智能化的提升,使企業呈現出產品智能化、制造業互聯網化以及流程智能化的特征。
產品的智能化使產品具有更多數據特征,并將這一特征貫穿至產品的研發、生產等全流程中,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有價值的洞察并帶回到全流程中,指導下一步的流程與決策。
IBM在中國深耕多年,已經在互聯化與智能化結合領域多有嘗試,而中國多個企業乃至地方政府部門也以開放的心態擁抱新技術。
寧波市與 IBM 合作開發了智慧物流中心來簡化當地港口的整個供應鏈,使寧波的 5,000 家物流公司能夠共享數據。 現在,每個運載工具都安裝了 GPS 跟蹤裝置,卡車空載現象因此減少,貨物流通因此加快。
通過將分析融入樂友業務的核心,IBM 幫助這家由傳統連鎖商店發展成為包括在線及直復營銷企業的母嬰用品公司,識別其會員進行的數百萬交易的內容、時間和地點。擁有 400 萬在線顧客和分布于 13 個城市的眾多商店,樂友發現分析技術在幫助其理解不斷發展壯大的中國中產階級的需求和鞏固其在中國最大零售商中的地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4年3月,中國最大的環氧丙烷產品提供商寧波鎮海煉化利安德化工銷售有限公司與寧波智慧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及IBM公司共同宣布,海安銷售通過應用 智慧物流云平臺成功打造業內領先的供應鏈統一協作平臺,大幅提升了物流效率、貨物安全性及客戶體驗,海安的貨損率從2‰ 降低至0.9‰以下,每年可以節省成本數百萬元,減少了30%的卸貨點等待時間,每年可以節省押車成本數十萬元,切實降低了安全風險。
向工業4.0邁進,也是一個產業生態價值鏈的重組。IBM商業價值研究院《2025年的汽車行業》調研也指出,過去一個世紀,嚴格、封閉的行業必須轉型 成為開放、協作的行業,且必須由致力于全面顛覆汽車生態系統的新型創新者組成,包括產品、服務,以及消費者與車輛或企業的關系。
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表示:中國路徑是要發揮中國工業、服務業門類齊全的優勢,利用世界上最大、增長最快的消費市場,利用發達的移動互聯經濟 快速崛起的優勢,以大數據、云計算、移動和社交科技等新一代 IT 技術為突破口,驅動大規模、活躍的市場創新、應用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
將大數據、云計算科技與移動互聯網結合起來,中國的企業可以緊貼市場,與用戶建立一種新型的互動關系,更好地了解用戶的想法,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反過來驅動創新。
新一代 IT 科技還能夠幫助全產業整合和跨工業、服務業部門的整合,發揮中國產業的“團隊優勢”。IBM正在與國內工程機械、食品、環保、電力、物流等行業合作,運用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移動互聯等科技幫助提升產業整合度。
因此,IBM認為中國特色的“工業4.0”道路應當把新一代 IT 科技作為重要的突破口,驅動移動互聯經濟和IT 產業適度超前發展,發揮帶動作用,實現兩化深度融合。
為了支持中國安全、可控 IT 產業的發展,IBM 向中國開放了代表世界最先進水平的 Power 芯片技術和 Informix 等一系列主干型的高端軟硬件技術,并提供配套服務。
IBM希望這些措施能夠有效地支持中國特色“工業4.0”戰略的形成和執行,幫助中國各行各業創新升級,進而實實在在推動中國經濟轉型。
在中國本土軟件工業還未能達到真正的世界先進水平的時候,采取開放姿態無疑有助于中國制造業早日實現工業4.0的美好愿景。
對此,安暉充滿信心。
“工業4.0”項目的三大主題
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
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該計劃將特別注重吸引中小企業參與,力圖使中小企業成為新一代智能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時也成為先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創造者和供應者;
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務聯網,整合物流資源,充分發揮現有物流資源供應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則能夠快速獲得服務匹配,得到物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