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那天,好不容易在網上搶到一張回家的票,合計了下,這趟車次還比較好,早上出門坐地鐵到火車站,然后等半個小時就可以發車了,不用很著急。
今天早上按照計劃準時到達火車站,不慌不忙的到了候車室等候,坐了五分鐘不到,看見展板上顯示晚點20分鐘,想想K開頭的,晚點一會兒也是正常。拿出手機看了下將近20分鐘的新聞,展板上顯示晚點43分鐘,這時候周圍就開始煩躁起來。有的人干脆跑到候車區的服務區買點吃的,優哉游哉的吃起來,有的人剛排好隊又重新回到座位上。
時間在滴答滴答的流逝著,對于晚點表示無奈但很無可奈何,只能繼續拿出手機點開微信看下朋友圈里面的動態,看下大數據的一些進展,此刻,時間過得異常緩慢。吃完東西的人群陸陸續續的開始做好了排隊準備,展板上又變了,晚點1小時13分鐘,這個時候我徹底無語了,開始懊惱自己的決定了,應該早點買張動車回去的。是啊,動車高鐵總是那么準時,票價是K的兩三倍。而這些坐K的很多都是在用時間換取票價的差額。
對于大數據,現在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了,春節央視的實時互動無不讓大數據已經傳遍千家萬戶。可就在這樣的一個狀況下,鐵道部難道就不能用這些年統計的數據,每年的今天每個車次在每一站的到站時間么?時間不用精確到秒,但是在10分鐘的波動范圍內是可以做到的吧?我想這應該不是很困難。
終于,晚點一個小時13分鐘后千呼萬喚的火車終于來了,煩躁的人群激動了起來,很多人對于晚點這么久有怨言此刻也來不及抱怨了,匆匆的拿著行李進入站臺,進入了自己的座位上,沒有買到坐票的也就只能站在人行道,洗手臺,兩車廂的連接處,或者吸煙區等一切可以站下人的地方。我上車后開玩笑的問了下一個二十幾歲的乘務員,我說這趟車一般會晚點多久?他說,在他印象中就沒有不晚點的。旁邊的一位大叔笑著說,才晚點一個小時,有次晚點兩個小時的車都坐過,要是有錢誰坐這趟車啊,肯定去坐動車高鐵。
是啊,經過的站次多,中途晚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鐵道部為什么不把這些年的數據統計一下,合理的把到站的時間調整下,不要晚點的太離譜,讓大家合理的安排出行,而不是讓大眾去浪費大把的時間去為火車晚點買單,另外讓人群聚集在候車廳,無疑是增加了車站的空間壓力(我乘坐的車站要求離乘車兩個小時的乘客才能進入候車廳,兩個小時以外的只能在寒風中等待)和人員安保成本。
大數據怎么用?鐵道部有這些數據卻不去做出改善。這些年的數據完全可以根據不同的季節,不同的車次做出一個合理的預測,就像天氣預報一樣,為什么不可以做個乘車預報,鐵道部根據數據合理的調整不同時間的乘車時間呢?例如每年的四月份,乘客數量和寒暑假,春節肯定會有所差異,根據時段,調整時刻表,這不應該是大數據時代應該做的么?
那些愿意用時間換低廉的票價,可是他們不愿意去花費晚點的時間,實時做出調整,這對于他們好,對于沿途的車站也是不無好處的。怎么做去贏得支持,鐵道部是該有所作為了。
原文鏈接:http://www.thebigdata.cn/YingYongAnLi/13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