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地區大數據相關職務的年薪達350~475萬元?!度A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指出,數據科學家年薪甚至可達950~1,600萬元。在臺灣,目前大數據相關工作的月薪從5萬元起跳,上看10萬元。
當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4年10月公布伊波拉病毒(Ebola)在全球有8,997個感染病例,并奪走4,493條人命的警訊時,加拿大的Bio Diaspora公司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結合大數據(big data),發布了一張動態全球病毒地圖,預測下一個可能引爆伊波拉病毒的地區。
Bio Diaspora分析全球航班資訊、人口移動、溫度、濕度變化等資訊,建立模型,找出下一個可能爆發感染的傳染途徑。就像2008年Google推出流感預測趨勢(Google Flu Trends),透過分析使用者在各地區搜尋流感相關的關鍵字,來預測流感會爆發的地區。這些幫助人類「未卜先知」的工程,就是大數據的魅力。
與其說大數據是新科技,更正確地說,它是種革命性的概念。隨著數位化、網絡化,數據累積的速度超乎想像。舉例來說,在Facebook上每10秒有 5,000多萬則以上貼文、Apple Store每分鐘有5萬個App被下載、Google每分鐘有400萬筆關鍵字搜尋,這些驚人數字的背后,隱藏了巨大的商機、預測性以及決策的影響力。
根據國際數據資訊(IDC)預測,大數據整體技術與服務市場的年復合成長率為31.8%,市場規模至2016年將達到238億美元(約新臺幣7,500億元)。隨著大數據成為顯學,人力市場對相關人才的需求強烈,IT研究及顧問公司Gartner指出,全球至2015年因大數據所產生的IT技術職務,將有 440萬個。麥肯錫(McKinsey)更預測,至2018年,單在美國就有14~18萬的專業數據分析師職務需求量。
讓數據個性化,推動服務升級
事實上,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在被搜集數據。只要透過有系統地整理、運算與分析,就能解讀顧客在想什么、需要什么,這些資訊將成為洞察使用者的最佳線索。
例如,澳洲的老牌酵母咸味醬Vegemite在2009年銷售量大幅下滑,為了重新掌握消費者,委託IBM進行數據調查分析,包括部落格、論壇、網絡新聞等等,總共蒐集了超過30種以上語言、50萬筆數據,從中發現消費者對醬料的創新用法。于是Vegemite發動新的社群行銷活動,讓市佔率起死回升。這就是大數據的魔力,難怪美國政府將其定義為「未來的新石油」。
各行各業應用大數據而成功預測結果、或力挽狂瀾的案例不勝枚舉。因成功切入市場而聲名大噪,功典資訊總經理夏雨農分析,大數據是種「服務升級」,透過「個性化」數據,讓塬始數據產生意義,再藉此贏得商機。以往空有數據,卻無法區分「雜音」與「關鍵數據」,往往出現企業滿手好牌卻胡亂出招的狀況。
目標是應用大數據的核心,例如是針對頂級客戶推出更高單價商品、還是擴大客群與市佔率,這兩個目標所設定的數據分析與解讀面向就非常不同。
21世紀最性感的職業
至于因應大數據潮流所造就的新職種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數據科學家(data scientist),能透過電腦演算分析數據、解讀意義,難怪《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將它稱為「21世紀最性感的職業」。
而進入這一行,需要哪些能力?需具備統計學、數學、電腦演算程式技能。另外,因為數據來自企業各部門,更要有橫向跨部門索求數據的溝通力,匯整數據的整合力,對于數據的好奇與洞察力。
畢竟,大數據的價值不在數據本身,而是如何從巨量數據中萃取出洞見。誰有這樣的本領,誰就是當紅炸子雞!
Hot Job!
★數據科學家:
具備統計學、數學等專業,能將大量資訊運用電腦演算,轉換成具有商業價值的數據,并具備優秀的溝通力,能分析、解釋數據,影響企業決策。
★數據視覺化分析師:
將大量數據經過演算、建立預測模型, 再透過如Tableau、QlikView、Spotfire等工具,進行視覺化轉換,強化數據的易讀性。
★商業智慧分析師:
具備Hadoop、Hive及HBase等軟體使用經驗,能分析企業數據倉儲的各種不同類型數據,從中洞察客戶行為、市場趨勢,進而擬定策略。
★數據管理師:
企業內所有數據的「進」與「出」,都需要經過他認證與管理。也必須確保數據的安全性,甚至具備數據備援的專業技能。
★數據工程師:
需懂數據庫、數據結構、自然語言處理、數據採礦、數據模型等技術,協助建構大數據的數據平臺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