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機器人網訊:2014年,工業機器人被來自全世界的喧囂議論包圍著。無論誰談到第三次工業革命和工業4.0,就不得不說機器人;無論誰提及先進制造和新科技革命,也都會說到機器人。其中,中國機器人的話題又成了最大的焦點。很多企業也在通過收購和并購與的方式進軍機器人行業,國內外機器人廠家爭相角逐,一時間中國的機器人市場,硝煙彌漫。用一句話來形容當前的機器人市場最合適不過了:這是個光明的時代,這也是個黑暗的時代。下面的幾組數據帶你看清機器人行業的悲喜現狀。
40家
全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園激增至近40家
我國機器人產業園遍地開花,地方政府采用政府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方式催生當地機器人產業。一方面,說明國內機器人行業確實很熱,大家非常看好行業前景;另外一方面,也有可能很快就出現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面,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目前,全國各地紛紛上馬機器人項目,想在急劇增長的市場中分一杯羹。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建和在建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園近40家,相當于平均每個省有超過一家工業機器人產業園,而更多的園區還在籌備中。
去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41%,預計今年這項數據可能接近70%。按一臺重165公斤的工業機器人24萬元的售價計算,2014年工業機器人的銷售收入將超過百億元。火爆的銷售又反過來刺激了生產。各地投資新建機器人項目的熱情被徹底引爆。
12000臺
2014年國產機器人的銷售量將達到12000臺
在需求升溫的帶動下,國產工業機器人市場銷售持續活躍,2014年上半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6400臺,是去年全年銷售量的66.8%。預計今年全年國產工業機器人銷售總量將超過12000臺,同比增長25%左右。
2013年中國購買并組裝近3萬7千臺工業機器人,其中外資機器人普遍以6軸或以上高端工業機器人為主,幾乎壟斷了汽車制造、焊接等高端行業領域,占比96%。而國產機器人主要應用還是以搬運和上下料機器人為主,處于行業的低端領域。中國的國產機器人在很多地方還有待改進。
在產業政策的激勵和市場需求的帶動下,近年來機器人領軍企業產業化能力不斷提升,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新企業也積極投身于機器人產業當中。這無疑將帶來國內機器人企業生產能力的快速上升,進一步加劇市場競爭。從長遠看,深度挖掘國內潛在市場、拓展機器人的應用領域和應用行業,是促進國產機器人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500家
2014年國產機器人廠家將達到500家
中國的強勢出擊,將全球機器人熱潮推升至最高點。原被視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從2009年起,面臨工資上漲、人力短缺,2012年勞動人口比2011年減少345萬,為緩解問題,“十二五”規計劃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就有機器人自動化。
在政策推動下,中國的機器人產業頓時火紅起來。據估算年產值達3000萬~5億元人民幣的機器手臂業者就有3000多家。從中央到地方正如火如荼執行“機器換人”項目。
國產機器人產業投資熱情高漲。全國已有上海、重慶等近40個城市相繼提出了打造機器人產業基地的構想,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牽頭成立的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成立僅15個月,就擁有了涵蓋機器人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工程應用以及零部件配套的相關企業成員138家。
截至2014年9月,中國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已達到428家,其中今年1~3季度增加175家。這428家機器人企業中,88%是系統集成商;從區域看,廣東地區117家,占27%,如把浙江、江蘇和上海企業加起來,則長三角的企業數量超過珠三角。預計2014年中國機器人相關企業將達到500家。
3~5家
工信部發文要在2020年前培育出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工信部最新發布的《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須形成完善的工業型機器人產業體系、高階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機器人密度由目前的約21達到100以上等,這意味著國家推動工業型機器人的數量將在未來6年成長約4倍。
《意見》指出,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具體的發展目標為: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工業機器人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明顯增強,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100以上,基本滿足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
為實現上述目標,工信部強調,將選擇汽車、船舶、電子、民爆、國防軍工等重點領域,根據用戶需求,開展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設計、制造、試驗檢測等核心技術研究,攻克伺服電機、精密減速器、伺服驅動器、末端執行器、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技術并形成生產力。
與此同時,工信部還給出了五條保障措施,包括加強統籌協調;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加強財稅政策支持;發揮行業組織作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
36%
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年復合增長36%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制造業工人數量在5000萬人左右,而工業機器人傳統替代的領域如汽車、電子、化工及食品等行業的工人數量在3000萬人左右。假設若干年后這些行業的平均工業機器人密度達到1000臺每萬人,則有300萬臺工業機器人的替代空間,按平均每臺30萬元,有9000億元的機器人市場規模,并以1:3帶動整個機器人集成應用市場,則中國機器人產業集群規模超過3.6萬億。
2013年中國市場銷售工業機器人36650臺,按機器人平均壽命10年估計,2013年中國機器人保有量約為13萬臺,占世界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的5%左右,在保有量上依然小于2012年日本的31萬臺,美國、德國的16萬臺和韓國的14萬臺,位居世界第五。根據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年復合增長36%、日本年復合增長率4%計算,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有望在2017年超越日本達到世界第一。
不難看出,機器人產業在未來幾年內,將成為中國工業領域的一大熱門。業內人士認為,機器人產業之所以火熱,一是政府不斷加大扶持力度,為產業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二是機器人技術成熟,已真正應用到多個領域;三是由于全球第三次產業轉移、人口紅利消失以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等因素驅動。
但筆者對此“熱勢”卻略有擔憂。一擁而上,低端重復建設,產能過剩,淘汰崩盤……筆者萬萬不希望這樣的“發展悲劇”再發生在這一新興產業上。理性規劃、可持續發展,構建健康、有序的機器人產業鏈結構才是長久之計。
4.5萬臺
2014中國機器人市場的銷售量將達到4.5萬臺
今年前三季度,國內工業機器人的銷量達3.36萬臺,同比增長32.5%,預計全年將達到4.5萬臺。工業機器人已廣泛服務于國民經濟25個行業大類、52個行業中類,涉及諸多制造業領域。我國工業機器人需求年增長將達到25%以上,到2017年市場銷量將達到10萬臺,工業機器人保有量超過40萬臺。
從產品結構看,坐標機器人和多關節機器人銷售位居前兩位,分別占總銷量的35%和31%。從應用領域看,搬運上下料機器人銷量占總銷量的 45%,位居第一位;焊接機器人銷量占比為26%,位居第二位。從應用行業看,上半年國產工業機器人主要應用于國民經濟48個中類行業之中,其中計算機制 造業、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業、輸配電及控制設備制造業應用較為集中,共計占銷售總量的45%。
13%
國產機器人在國內機器人市場的份額只有13%
中國作為機器人最大的市場,缺乏核心技術,核心部件存在嚴重瓶頸,國產機器人在國內機器人市場的份額只有13%。
核心零部件指機器人傳動系統、控制系統和人機交互系統,對機器人性能起到關鍵影響作用,并具有通用性和模塊化的部件單元,主要分成三部分,機器人減速器、交直流伺服電機和控制器。
目前,國內機器人產業在單體以及核心零部件仍然落后于日、美、韓等發達國家,2013年12月30日,工信部發布《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在核心技術及零部件上實現突破。
國產機器人本體成本遠高于國外同類產品,特別是減速機,國內企業購買減速機的價格是國外企業的價格的將近5倍。伺服電機、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價格也顯著高于國外同類產品。從目前國內機器人生產模式來看,其單價如果不降低,產業化形成將面臨挑戰。機器人共4大組成部分,本體成本占22%,伺服系統占224%,減速器占36%,控制器占12%。三大關鍵零部件決定了產品的性能、質量及價格,因此是機器人產業發展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關鍵部件進口比例較高,特別是減速器基本被日本2家公司壟斷。因此現在國內制造工業機器人成本較高。企業年產量1000臺規模難以形成價格優勢,只有年產量上500-1000臺,才有一定的規模效應。因此,中國如果想要形成機器人產業化,必須要核心零部件國產化加速提上日程。
8000小時
國產機器人的平均壽命僅8000小時
科技部"十二五"服務機器人重點項目專家組組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iTR服務機器人重點實驗室主任王田苗在前述論壇上透露,國產機器人的可靠性較外資品牌仍有很大差距,其壽命只有8000小時,而外資品牌可以達到5萬-10萬小時,主要在于主要傳動結構件的精度上存在缺陷。
中國機器人的故障率是國外的8到10倍,小問題很多。國內企業至少落后國外20年以上,落后日本也要15年以上。在中國,年產量在5000臺機器人以下的企業,很難賺到錢,這是一個盈虧平衡點。
曾經有家國內的機器人公司參加國內一家大型家電企業的招標,盡管價格比國外便宜接近一半,但最后,那家家電企業仍然選擇了國外企業的機器人。 由于缺乏品牌優勢,國內的用戶對國產機器人的質量還是持懷疑態度。
有專業人士認為就算把國外的核心部件都拿過來,我們做出來的東西也還是有差距,國內的系統軟件、集成系統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的。11月27日,國家發改委主持召開了一項關于機器人方面的會議。會議初步決定要牽頭做機器人檢測與評價平臺建設,推進該檢測平臺的布局,全國應該會布局建設3個左右的檢測平臺。中國的機器人,尤其是工業機器人,真正關鍵的細節核心技術并沒有學會,該平臺就是為了解決機器人的質量和品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