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金融行業來說,越透明博弈越難,越確定收益越低。
最近Forbs、FTimes等國外著名金融刊物以“華爾街人神共憤的叛徒”報道了Kensho這家科技公司,實際上,早在12年Kensho已經讓華爾街緊張了一輪,它所做的是將大量的經濟數據、政治事件、金融交易信息以及通過復雜的金融模型運算,可以像谷歌搜索一般的簡單方式提供答案,比如蘋果發布iPhone6哪些股票將漲。
相關新聞:高盛向金融數據服務商Kensho投資1500萬美元 欲以機器取代分析師
對于金融行業來說,雖然隨機性的因素非常之多,但并非沒有確定性的因子。
如同天氣預報那樣,你知道的有效信息越多,就越能知道結果。沒有人能否認信息的重要性,誰提前一步知道政策的走向、公司的重大變化,他將具備相當的優勢,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金融都是信息手段最積極的使用者(電報、電話、網絡)。
不過在傳媒日益發達的當下,除了少量被人為控制的內容,信息本身已經不是稀缺,這時候,更大的問題是信息過多,面對如此龐大規模的數據,普通公眾是難以處理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兩個因素反而成為核心能力,一個是如何完整的獲得海量信息,另一個是如何從信息轉換到結果的預測模型。Kensho做的,就如同天氣預報那樣,不斷優化模型、灌入海量信息,然后給出結果。
所以,一旦Kensho成功,那金融機構的分析師和研究人員將面臨危機,這就是為何對沖基金們紛紛指責Kensho為叛徒,“如果你發現了這種關系,那你就利用這種關系來交易!不要公開它啊!你這樣導致大家都無法進行套利交易。”
不過可惜的是,Kensho似乎并不打算像谷歌那樣完全向公眾公開他們的成果,而是計劃將軟件租賃給基金經理和買方公司,并且參照彭博社和路透社的方式收取高昂的軟件使用費。
最新報道的重點,實質上是高盛花了1500萬美元成為Kensho的最大股東。
這可能讓金融精英們松了一口氣,至少,技術野蠻人暫時被招安了,這些頂尖基金和投行獲得超額利潤的法寶,仍然要花巨額費用去買,仍然留在一個較小的圈子里。
這樣的故事聽上去很讓人沮喪,不過,隨著大數據技術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我相信一定還將出現更多這樣的創新者。
技術是讓世界更扁平,是讓信息鴻溝變得更小,而不是把秘密封閉起來。他們也許會發現,將這些華爾街精英們的秘密工具開放給大眾,將獲得更大成就。
這些故事,在很多領域都發生過,那些被小心翼翼供奉著的行業潛規則以及因此帶來的金飯碗,都被一一打破,技術不斷壓縮著每一個“介質”過去通過信息不對稱而獲得的利潤。
當真正的“背叛者”出現時,當這些強大的能力完全開放,金融業恐怕真的會被改寫。
一方面,大量分析師的工作被取代。
面對機器對海量信息的分析能力,分析師是難以匹敵的,甚至機器不僅僅具有經濟數據的量化分析,機器還能對“人”這個最具不確定性的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對無數人在互聯網上的行為傾向,獲得趨勢信息,實際上,這項技術已經被應用到國內的大數據基金里,前有百度聯手廣發基金推出百發100指數,后有新浪聯手南方基金推出大數據 100和300指數。
如果開放這些能力,任何一個普通人都能具備一個分析師團隊的資源,這時候金融機構的職能又將轉變成什么?研發模型?
另一方面,金融獲利模式將會改變。
所謂不確定性越大,收益越高,但是某些對大眾不確定的東西未必是真正不確定的,這種差異就會成為優勢一方的利益來源,當技術抹平這種不確定性的差異化時,要獲得超額收益將會非常難。
如同大家都能看到衛星云圖,都知曉冷空氣要來了,那么冷空氣來的時候大家都能提前做好準備,大家的獲益是一樣的,除非你不去看這個信息。
越透明博弈越難,越確定收益越低,這樣,基于技術的因素,短期的預測可能將相當的確定,那么短期的收益波動越小。而大的收益恐怕得看更長期,這里面隨機的影響更大,機器能給出的確定性建議更小。
更深層次上,當技術變成了一種預測的神話之后,可能還會產生非常大的社會影響。
與天氣預報這類完全是客觀因素的數據分析預測不同,金融不僅僅受客觀因素影響,還嚴重的被人群的選擇所左右,而技術分析預測本身又會影響人的選擇,從而影響結果,這樣技術可能成為正反饋的放大器。
因此,當技術分析準確到讓人們深信不疑時,技術預測可能不僅僅是預測未來,而是影響未來。
舉個例子,技術分析預測某個公司價值被低估,那么深信不疑的人們的行為就是傾向于買入,這就導致某個公司上漲,從而又反過來證明技術分析正確;再比如,當技術給出非常信服的結果某個股票價值10元,那么它會迅速的到達這個位置,既沒人愿意更高價買,也沒人愿意更低價賣。
我們樂見這一天的到來,Kensho的出現說明技術已經在不斷的逼近現實,下一步等待的,是看哪個公司能打出向公眾開放的旗幟。
不過,這樣的技術出現又是可怕的,雖然人類生而不希望不確定,不希望冒風險,但是在我們內心深處,又希望未來是不確定的,不確定的世界,才充滿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