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數據這個原本陌生的專業詞匯迅速進入大眾視野,掀起了一場新的數據技術革命。大數據正在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教育、思維等諸多領域以及認識、理解世界的方式,作為時代精神精華的哲學,應該及時對這場數據革命做出全面的回應和批判,深入分析大數據對我們的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觀和倫理觀將帶來的深刻變革。
數據本質與世界觀革命。所謂數據就是有根據的數字編碼,它與人類關系十分密切。早在古埃及,人們就知道用數據來計量財富和記錄日常生活。文藝復興之后,數據又被用于描述物理現象和自然規律。不過,在中外哲學史上,數據一般被看作刻畫事物關系的參數,很少被看作是世界的本質,唯有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了“數是萬物的本原”的思想,將數據提高到本體論高度。但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從作為事物及其關系的表征走向了主體地位,即數據被賦予了世界本體的意義,成為一個獨立的客觀數據世界。繼記錄日常生活、描述自然科學世界之后,數據被用于刻畫人類精神世界,這是數據觀的第三次革命。大數據認為,世界的一切關系皆可用數據來表征,一切活動都會留下數據足跡,萬物皆可被數據化,世界就是一個數據化的世界,世界的本質就是數據。因此,哲學史上的物質、精神的關系變成了物質、精神和數據的關系。過去只有物質世界才能用數據描述,實現定量分析的目標,而現在,大數據給人類精神、社會行為等主觀世界帶來了描述工具,從而能夠實現人文社會科學的定量研究。總之,大數據通過“量化一切”而實現世界的數據化,這將徹底改變人類認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帶來全新的大數據世界觀。但人類的精神世界能完全被數據化嗎?精神世界的數據化是否會降低人的主體地位?這也是我們在大數據時代必須回應的哲學問題。
數據思維與方法論變革。大數據帶來了思維方式的革命,它對傳統的機械還原論進行了深入批判,提出了整體、多樣、關聯、動態、開放、平等的新思維,這些新思維通過智能終端、物聯網、云存儲、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將思維理念變為了物理現實。大數據思維是一種數據化的整體思維,它通過“更多”(全體優于部分)、“更雜”(雜多優于單一)、“更好”(相關優于因果)等思維理念,使思維方式從還原性思維走向了整體性思維,實現了思維方式的變革。具體來說,大數據通過數據化的整體論,實現了還原論與整體論的融貫;通過承認復雜的多樣性突出了科學知識的語境性和地方性;通過強調事物的相關性來凸顯事實的存在性比因果性更重要。此外,大數據通過事物的數據化,實現了定性定量的綜合集成,使人文社會科學等曾經難于數據化的領域像自然科學那般走向了定量研究。就像望遠鏡讓我們能夠觀測遙遠的太空,顯微鏡讓我們可以觀察微小的細胞一樣,數據挖掘這種新時代的科學新工具讓我們實現了用數據化手段測度人類行為和人類社會,再次改變了人類探索世界的方法。大數據技術讓復雜性科學思維實現了技術化,使得復雜性科學方法論變成了可以具體操作的方法工具,從而帶來了思維方式與科學方法論的革命。但變革背后的問題亦不容回避:可以解釋過去、預測未來的大數據,是否會將人類推向大數據萬能論?這是不是科學萬能論的新形式?
數據挖掘與認識論挑戰。近現代科學最重要的特征是尋求事物的因果性。無論是唯理論還是經驗論,事實上都在尋找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區別只在尋求因果關系的方式不同。大數據最重要的特征是重視現象間的相關關系,并試圖通過變量之間的依隨變化找尋它們的相關性,從而不再一開始就把關注點放在內在的因果性上,這是對因果性的真正超越。科學知識從何而來?傳統哲學認為要么來源于經驗觀察,要么來源于所謂的正確理論,大數據則通過數據挖掘“讓數據發聲”,提出了全新的“科學始于數據”這一知識生產新模式。由此,數據成了科學認識的基礎,而云計算等數據挖掘手段將傳統的經驗歸納法發展為“大數據歸納法”,為科學發現提供了認知新途徑。大數據通過海量數據來發現事物之間的相關關系,通過數據挖掘從海量數據中尋找蘊藏其中的數據規律,并利用數據之間的相關關系來解釋過去、預測未來,從而用新的數據規律補充傳統的因果規律。大數據給傳統的科學認識論提出了新問題,也帶來了新挑戰。一方面,大數據用相關性補充了傳統認識論對因果性的偏執,用數據挖掘補充了科學知識的生產手段,用數據規律補充了單一的因果規律,實現了唯理論和經驗論的數據化統一,形成了全新的大數據認識論;另一方面,由相關性構成的數據關系能否上升為必然規律,又該如何去檢驗,仍需要研究者作出進一步思考。
數據資源與價值觀轉變。隨著大數據的興起,數據從原先僅具有符號價值逐漸延伸到同時還具有經濟價值、科學價值、政治價值等諸多價值的重要資源,從而帶來了數據價值本質的根本性變化。首先,數據成了新興財富,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從而引發財富價值觀的變革。在傳統的價值觀念中,土地、材料、能源、勞動力等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才被看作財富的象征,而數據只是一種符號,它只是人類記錄財富的工具。但在大數據時代,數據不僅是財富的記錄和標志,而且自身也成為了一種新興財富,即數據財富。大數據讓我們從實體經濟的狹隘思維中解放出來,帶來全新的就業方向、產業布局、商業模式和投資機會,創造出“點數成金”的財富神話。其次,數據成為人類認知世界的新源泉,蘊含著豐富的科學認知價值。大數據是一種重要的科學認識工具,它將數據化從自然世界延伸到人類世界,原先只能進行定性研究的人類思想、行為,如今逐漸被數據化。最后,大數據帶來了開放、共享的價值理念。大數據要求打破數據隔離和數據孤島,實現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數據的開放和共享,特別是政府數據的公開讓信息更加對稱,讓一切事物和行為都暴露在公眾面前,由此帶來了大數據時代的自由、公平與公正。與此同時,一個嶄新的課題亟待解決:數據產業與實體產業該保持怎樣的必要張力?沒有了實體產業,大數據產業會不會成為虛幻?
數據足跡與倫理觀危機。大數據技術通過智能終端、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手段來“量化世界”,從而將自然、社會、人類的一切狀態、行為都記錄并存儲下來,形成與物理足跡相對應的數據足跡。這些數據足跡通過互聯網絡和云技術實現對外開放和共享,因此帶來了我們以前從未遇到過的倫理與責任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數據權益、數據隱私和人性自由等三個重要問題。首先,構成大數據的各種數據都是從個人、組織或政府等采集而來,這些作為一種新財富的數據產權該屬于誰呢?是數據采集者、被采集對象還是數據存儲者?誰擁有這些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儲存權和刪除權?政府數據是否應該向納稅人開放?如此諸多的問題都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和解決。其次,人們在享受大數據時代的便捷和快速的同時,也時刻被暴露在“第三只眼”的監視之下,從而引發隱私保護的危機。例如,購物網站監視著我們的購物習慣,搜索引擎監視著我們的網頁瀏覽習慣,社交網站掌握著我們的朋友交往,而隨處可見的各種監控設備更讓人無處藏身。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數據一旦上傳網絡就被永久保存,幾乎很難被徹底刪除。面對大數據,傳統的隱私保護方法(告知與許可制、匿名化、模糊化)幾乎無能為力,可以反復使用的數據通過交叉復用而暴露出諸多隱私信息,因此大數據技術帶來了個人隱私保護的隱憂,而棱鏡門事件更加劇了人們對個別組織濫用數據的擔心。最后,根據大數據所做的人類思想、行為的預測也引發了可能侵犯人類自由意志的擔憂。大數據可以根據過去數據預測未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未來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被他人掌握,人類的自由意志因此有可能被侵犯,這給傳統倫理觀帶來了新挑戰。
總之,大數據是一場新的數據技術革命,它必然會對傳統哲學理論提出新挑戰,傳統哲學也將隨大數據革命而產生革命性變革,并隨著對問題的回應而獲得哲學自身的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