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與海爾空調達成獨家戰略合作,共同開展基于大數據的專業氣象服務合作。
海爾方面介紹說,基于互聯網時代用戶對空氣需求的多元化和個性化,雙方將推動空氣大數據在空調產業的應用。與此同時,通過空氣大數據的實時共享,海爾研發的空氣類產品也將轉變為“私人氣象局”,用戶買走一臺海爾智能空氣類產品,就相當于把氣象局搬回了家。
據了解,中國氣象局在我國地面目前共有5萬多個觀測站,每年新增的氣象數據達到PB量級(相當于100萬GB空間的數據),較上世紀90年代增長了數千倍,而且仍在快速增長中。更為關鍵的是,海爾能夠借助這些海量的氣象大數據可形成短期、中期、長期的精細化氣象預測數據報告,并通過數據分析平臺變為實時分析應用的“活數據”。
過去,我們總是認為所了解的數據是冷冰冰的、死氣沉沉的,而現在,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正在試圖點燃數據,使其變熱,賦予生命。
在傳統商業中,企業成功與否,絕大多數時候取決于其對用戶需求的猜測是否準確,但在互聯網時代,更多的在于企業是否真正具備了“以用戶為中心”的能力。因而,大數據最重要的特征不在大小,而在死活。
在互聯網時代,數據資產已是最重要的資產。但就企業而言,該如何讓實時數據分析幫助決策?設計產品的時候,我們的交互界面該如何設計才能實時產生并實時更新行為數據?數據的不斷滾動,能不能讓客戶和企業之間的互動變得更有分量,更有價值?
海爾空調的做法是,將這些大數據通過企業產品應用的落地。這些“大數據”將精確預測小范圍的未來天氣情況和環境信息。比如今日是否適宜晨練?3小時后的天氣變化如何?下午是否可以進行爬山運動?比如,可以檢測到比北京某時間段霧霾嚴重,此時人們可以調整外出時間,準備好口罩等應對霧霾的裝備,同時提前做好室內空氣凈化工作……這些精準生動的專業性建議,將為人們打造“有據可依”的智慧生活。
重要的是,依托于精準大數據,用戶的體驗會更好。如,海爾目前研發成功的空氣盒子、天鉑空調等創新產品,均是基于大數據分析統計的結果。這些產品,與其說是單純的智能空氣產品,倒不如說是個人健康空氣管理的智能管家。通過結合濕度、溫度、粉塵傳感器的質量檢驗與標定服務等大數據,大幅提升海爾智能空氣產品的傳感器檢測的準確性。
再者,海爾智能空氣產品通過應用氣象大數據,還可以根據室內外溫度的變化,自動調整制冷制熱功能,即使是在換季晝夜溫差很大的時候,都能及時照顧到用戶體感的舒適度,從而提供最佳空氣解決方案,更人性化、科學化,更具“天性”。
事實上,海爾已開始從空調生產商向生態服務商轉型。在這之前,依托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專業氣象臺發布的“中國空氣生態圈分布變化地圖”及海爾基于智能空調收集數據制作的“中國室內空氣地圖”,海爾發現,無論是室外還是室內,不同季節、不同地域的空氣情況都不盡相同,特別是室外,近兩年與過去30年相比,不同季節每個區域的溫度、濕度、空氣潔凈度也發生了變化。
這些均明顯地反映了兩個問題:一是自然界的空氣環境在30年里發生了明顯改變,但人們用于調節室內空氣質量的家電并沒有太大變化;二是在地域、季節、家庭本身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個家庭都是個性化的、時刻變化的空氣圈,但市場上可供選擇的空氣類產品就那么幾類。所以現在中國家庭在室內空氣的“消費”上仍處于“大規模制造”階段,這與用戶要求室內空氣個性化之間的矛盾日益顯現出來,人們對室內空氣的控制已經在環境變化中落伍了。
落伍的直接表現在于用戶對室內空氣環境的痛點越來越明顯。一是空調會帶來空調病等弊端,功能單一,造型傳統;二是在霧霾天氣加重的背景下,很多家庭需要把七八個空氣類的產品都買回家才能滿足不同季節的不同需求,不僅花錢多,還讓人深陷選擇和安置這些產品的困境。
基于此,海爾空調發布了首款可以模塊化組合的智能空氣產品—“空氣魔方”,創新性地實現了加濕、除濕、凈化、香薰等多個模塊的自由組合。與傳統的空氣類產品相比,它更像樂高積木類的“玩具”,用戶可以在自由組合的游戲中完成對家庭個性化空氣圈的重塑。
“空氣魔方”的出現戳中了用戶使用中的兩大痛點:空氣和空間。很多網民都在論壇上問“家里到底需要空氣凈化器還是加濕器”,也有用戶吐槽“買太多空氣類產品讓房間快要變成儲物間了”。而用戶可根據自身需要購買特定模塊并自由組裝,需要幾個功能就在底座上一層層往上疊加就行了。
毋庸置疑,互聯網正在快速顛覆著眾多的傳統行業。面對“狼來了”,一些傳統企業要么自大地“漠視”,要么“驚慌失措”,而海爾卻握住大數據這把鑰匙,打開了互聯網時代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