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數據生態鏈中,創業公司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
與國外云計算、大數據領域創業公司潮涌并不斷傳出巨額融資、并購案例相比,國內這方面還處于蓄勢階段。
其中,成立于2012年的UCloud,算是國內較為成功的創業型云計算公司之一。目前,UCloud已擁有1000多家企業客戶,并以每個月環比增長20%的速度發展。它在BAT之外,以垂直領域為切入口,專注創業企業用戶,在巨頭籠罩的市場中逐步成長。
“云計算和大數據如同一個人的左膀右臂。”UCloud創始人、CEO季昕華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表示,兩者相輔相成能夠迅速幫助企業展開大數據業務,越來越多的應用實例正在引發全球范圍內深刻的技術與商業變革。
事實上,與大數據同時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莫過于云計算。再看BAT三大巨頭的組織架構,大數據和云計算均隸屬于云部門。季昕華稱,云平臺對于資源的分配、利用、迅速擴容等功能可以大大滿足企業用戶對于大數據業務的迫切需求。
今年,UCloud已在云計算業務基礎上推出大數據分析平臺。季昕華表示,之前,大數據停留在概念層面,說的多,落地少;目前大的互聯網公司基本實現了落地,但對于一些創業型公司,無論在技術還是人才方面,還難以實現,因此UCloud推出大數據平臺,讓創業企業也能實現大數據運用。
不同于BAT的大數據業務模式,UCloud有其自己的商業邏輯。
以游戲切入
《21世紀》:在云計算領域,目前國內是一個什么樣的市場格局?
季昕華:目前這個市場剛剛開始,去年的市場規模也僅10億元左右;但增長速度特別快,我們每個月環比增長已達到20%。當然,競爭也很激烈,巨頭特別多,創業公司相對很少。
《21世紀》:你為什么選擇云計算這個領域創業?UCloud又如何在這樣的市場格局下突圍?
季昕華:行業不成熟,所以還有機會。而且,我們本身在云計算方面有積累,我個人之前負責過盛大云的業務,有研發和運營的經驗。
在以巨頭玩家為主的市場中,差異化很關鍵。大公司只是提供一個基礎的平臺,而UCloud則可以提供有針對性的定制產品。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技術、對客戶的理解和服務,因為我們專注,所以可以對用戶的需求針對性研發產品,并且在客戶使用前幫助其進行架構優化;使用中為客戶提供7×24小時服務;使用后進一步溝通了解其問題和需求。這是大公司不可能提供的服務。
與BAT不同,UCloud只做平臺,不涉及內容,保證獨立性和安全性,而阿里和騰訊則兩方面均有涉及,因此會導致部分電商企業服務器不會放在阿里云上。
另一方面,我們早期在選擇客戶方面沒有大而全,而是以游戲行業切入。
《21世紀》:為什么選擇游戲行業切入?游戲公司對于云計算有什么特殊要求?
季昕華:第一,游戲行業爆發性強,如果一款游戲做得好,增長速度會非常快,今天1萬個用戶,明天可能達到100萬,對服務器要求很高;第二,游戲生命周期短,對服務器的彈性要求較高;第三,游戲公司比較小,招聘運維比較難,而國內游戲行業近兩年發展很快,資金也比較充裕,比較容易成為云計算用戶。
同時,游戲行業還有著自己的特殊需求,包括:1、穩定性要求高。一旦游戲服務器不穩定,導致宕機,影響很大,1分鐘宕機可能導致幾十萬用戶流失;2、對磁盤讀寫速度要求高,游戲要流暢;3、彈性擴展性高,今天1臺服務器,明天可能就要100臺。對于這些需求,UCloud均進行了定制化的產品設計。
《21世紀》:UCloud現在的客戶已經拓展到在線教育、電商、互聯網金融、智能硬件等非游戲領域,如果每個都要定制,那在一個云平臺上如何兼容不同的需求?
季昕華:在一個平臺上滿足不同行業需求,UCloud采用“搭積木”模式,我們針對性推出各個產品后,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特性選擇滿足自己需求的“積木”來組合。
左膀右臂說
《21世紀》:傳統企業對云計算的接受度如何?
季昕華:互聯網企業比較容易接受,而傳統企業對互聯網不了解,認為不安全,因此我們要了解他們的需求。比如我們推出的“混合云”,即物理機+虛擬機。傳統企業買了自己的服務器,那么,敏感數據通過物理機實現,歸企業自己管理,而非敏感數據可以放到虛擬機上,并且兩者處于同一個網絡環境中,實現無縫連接。
《21世紀》:你如何看待云計算和大數據之間的關系?
季昕華:大數據和云計算就像一個人的左膀右臂。云計算負責大數據的存儲和計算,大數據則是分析和計算,云計算為大數據提供了存儲和計算的能力,大數據幫助云計算做分析,是一個過程。
UCloud發現大部分用戶在布置云平臺2-3個月后,都會開始使用“大數據機型”開啟大數據運用。云計算有幾個特性,比如多服務器的可擴展性,可以存儲和計算海量數據,能夠非常好的支撐大數據的需求,于是企業會基于云平臺開始搭建大數據平臺。
另一方,由于云平臺彈性伸縮特性,使得企業在早期能夠順利開展大數據業務,而并不需要等到投入大量資源之后。云平臺對于資源的分配、利用、迅速擴容等功能可以大大的滿足更多企業用戶對于大數據業務的迫切需求。
云計算將大數據變得更輕,大數據的本質在于全,使用云計算,不管是大體量用戶還是小體量用戶,都能輕松地運營與大數據相關的業務,掃除了以往需要復雜物理資源才能將平臺搭建起來的障礙,大數據業務也不再是“高富帥”企業的專利。
《21世紀》:不少大企業基本實現了大數據的運用,中小企業在這方面處于一個什么階段?
季昕華:其實創業公司很早意識到大數據的重要性,比如游戲公司,需要分析其用戶的登錄、增長情況以及購買行為。但無論從技術還是人才方面,都沒有一個適合的平臺,來讓公司搭建和使用工具做大數據分析。今年UCloud推出大數據移動平臺,使得中小企業也可以通過大數據來解決問題。
但與大公司不同,UCloud只提供數據分析能力,因為我們不知道客戶的數據分析邏輯。阿里既做底層系統,又涉及應用層面的大數據分析,而我們只提供基礎能力,應用交給一些合作伙伴來做。
《21世紀》:云計算中涉及大量的數據,如何保證大數據的安全?
季昕華:企業擔心的問題有幾個,比如數據被拿走了,一個是被運營商拿走,另一個是擔心數據被泄漏給競爭對手。因此,針對第一個擔心,UCloud不做內容;第二個擔心,我們通過技術和管理,防止黑客進入,目前與國內外的安全機構合作,幫助用戶提升安全。
云和普通IT系統不同,一個平臺上是多租戶的,要保證不同用戶之間隔離,包括網絡隔離、數據隔離和系統隔離,比如數據層面的隔離,要保證不能讓其他用戶看到。
大數據有很多創業機會
《21世紀》:UCloud進軍海外市場是比較早的,在開拓過程中,和國內有何不同?
季昕華:概括起來有這幾個方面:第一,法律文化不一樣;第二,供應鏈不同,在國內我們已經熟悉了IDC、服務器等怎么買,而國外則需要對供應商重新做一個選擇;第三,用戶屬性不同,必須在界面、支付渠道等方面做些改變。
《21世紀》:在云計算和大數據方面,目前國內和國外的發展情況如何?
季昕華:中國互聯網比美國要晚3-5年,云計算和大數據也差不多。在美國,傳統企業和政府都在使用,而國內還是比較落后;技術方面,美國也相對成熟。
但大的市場格局方面差不多,國外的主要玩家是微軟、Google、亞馬遜等巨頭,國內也以BAT為主,無論國內國外,創業型公司都比較少。
《21世紀》:在云計算和大數據方面,還有哪些創業的機會?
季昕華:云計算方面的創業將會越來越難,當行業格局穩定后,后來者很難加入。因為行業門檻比較高,比如技術門檻,目前國內可以做的人并不多;還有資金門檻,云計算涉及到服務器、機房等,投入很大;運營門檻也很高,找客戶,搭建生態;還有一個就是要與巨頭直面競爭。
大數據領域則還有很多的創業機會,比如與金融、搜索、視頻等行業結合,都可以找到創新的點。
《21世紀》:圍繞云計算將形成一個什么樣的生態?
季昕華:云計算一定要做生態,要和相關領域的企業聯合,比如安全監控、域名解析等公司,同時也要做一些孵化項目,為創業公司提供資金,還要與大廠商合作,幫助傳統企業轉型。
大數據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近兩年,各地都成立大數據產業聯盟,基于云計算與大數據的關系,我們也會參與。比如上海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可以從中借助資本、技術人才和相關公司,共同搭建出一個生態,產業正在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